环保上市公司吞食“有毒”应收账款
过去一年环境问题频发,这引起政策层面关注,环保行业投资有望不断增加。资本市场闻风而动,水处理上市公司碧水源股价过去一年间暴涨超过100%,其他环保公司亦受到资金追捧。
但在光鲜的表象背后,环保企业似乎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最近发布的年报显示,众多环保上市公司面临为数不小的应收账款回收难题。
“有毒”的应收账款
水处理行业的龙头企业首创股份4月17日发布年报。尽管净利润达5.8亿元、同比增长11.2%,但该公司的实际盈利状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去年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较期初增加了51%,达11.5亿元。首创股份解释称,去年公司应收污水处理费等增加导致了应收账激增。
在水处理行业,有类似问题的公司不止一家。
碧水源的应收账款余额已经从2011年年底的2.8亿元飙升至去年年末的6.5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从6.4%上升到12.4%。出于部分账款难以回收的考虑,碧水源将相应的坏账准备也从此前的1969万元增加至去年底的4070万元。
在年报中,碧水源表示,作为其主要客户,地方政府的支付进度受到去年宏观经济的较大影响。在其应收账款金额前五名的客户中,欠款年限在1~2年内的包括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供水排水公司、烟台龙湖置业有限公司。
启明创投副总裁尹明认为,环保企业的应收账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普遍问题。“地方政府资金压力比较大,很多企业都是在垫钱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业绩压力比较大,不少公司宁肯牺牲现金自由度,也要抢项目、抢市场份额,让利润表好看一些。”
对于固废处理行业第一梯队的桑德环境来说,逐渐变“重”的资产模式是其应收账款剧增的原因之一。
2012年,桑德环境营收21.1亿元,同比上升31.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3亿元,同比上升42.88%。但桑德环境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却越来越不乐观:2012年年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由2010年的2581万元、2011年的1735万元骤降到了-1.1亿元。
瑞银证券认为,这种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不匹配是BOT模式下的常态。近几年来,桑德环境正从EPC的轻资产模式逐渐转向BOT的重资产模式。
截至去年年末,桑德环境应收账款达16.1亿元,较2011年末上升41.2%,占到总资产的逾四分之一。面对这笔巨额的应收账款,去年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达1亿元,占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的6.2%。事实上,这一比例已连续多年呈上升态势。
而在空气领域,由于PM2.5概念的大炒,主营环境监测设备的先河环保也一度被市场看好。
2012年,先河环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52万元,同比增15.7%,但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则为-1231万元,已连续两年为负数。
先河环保曾表示,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下降是由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带来应收账款规模逐渐增加。
对于坏账准备,先河环保在2012年计提了2055万元,占到当年应收账款的比例达到12.3%,已经较2011年的计提坏账准备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
烧钱的模式
企业尽管已经意识到应收账款规模扩大的风险,但短期趋势仍难改变。
去年12月,通过配股发行,桑德环境净募集资金18.5亿元。民生证券表示,2013年,桑德环境的大部分新开工项目为BOT合同,预计其仍将承受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这个是事实。”山西省聚力环保集团董事长周凌云表示,当下环保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较为紧张,货款回收不好。“(企业)互相见面都不好意思,表面都说不错,譬如说我今年拿了3个亿,但其实只做了三千万,而且还要不了钱。”
“环保公司现在只能烧钱,延续之前的路线,也无法选择更稳健的商业模式。”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行业分析师表示,地方政府不少都在申请延期支付,使得环保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很慢。
江苏金茂资本总经理张翰敏指出,除了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环保行业的需求部分也来自于企业,大部分企业是为了怕检查、怕被处罚才做环保,这种被动的需求导致越远期支付越好,成本越低越好,所以账款会成问题。
环保企业除了要在市场上下功夫外,在资金运作方面也有许多功课要做,“要想想怎样和资本更好地结合,尽快转活,譬如银行对小项目不敢接,那就可以把一些单个的BOT项目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甚至可以和银行谈,做一些保理业务,以更好地变现资产。”尹明认为。
张翰敏认为,环保行业是个新兴行业,在融资模式上,也可以借鉴高速公路、电信等行业在初始阶段的融资经验,例如将排污设施的运营权进行质押、进行CDM交易、发展环保产业基金。“随着金融工具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未来的机会很大,只要有稳定运营权、现金流,把治污设施打包放到债券市场卖掉,在把这些项目做起来后,再到资本市场进行循环,把资金量扩大,把循环速度加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