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政策临近下的七千亿“大餐”
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有320个,约为548万公顷,而“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的推行,导致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遗留、遗弃场地。据保守估计这样的场地将超过20万块,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类场地的修复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且治理十分紧迫。从目前政策来看,这类土地中仅有污染最严重、最紧急的场地有望得到修复,我们假设这类场地占到总量的5%,那么未来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同时矿区修复市场也在逐渐释放,预计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
标准缺失与资金匮乏为抑制行业发展最主要因素
目前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前景好,问题多:(1)政策层面:国家对场地家底仍未摸清,缺乏明确治理规划,并存在修复标准缺失的问题;(2)资金问题:场地修复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比例分别30%和70%,地方政府作为最主要出资方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修复动力不足,项目开展十分困难。
“4+1”政策将至,“棕地开发”与“治理基金”有望打破融资困境
政策层面,一套较为全面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编制也基本完成,包括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修复、监测四个方面的相关标准以及《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一旦这些法律法规正式发布,土壤修复有法可依,势必会对整个修复产额起到推进作用。 融资层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土地升值空间较大的一、二线城市可以采用“棕地开发”的方法,以未来的土地价值来充抵修复费用;而对于土地升级空间较小的土地,比如矿区,主要还是要靠中央拨款加地方筹款的方式来完成,这一块可以借鉴美国的超级基金。“棕地开发”与“治理基金”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有望打破目前土壤修复的融资困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