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深圳每天将现280吨垃圾缺口 分类处理效果不佳
16日下午,由深圳市政协主办的“委员议事厅”在深圳中心书城进行,第二期话题聚焦“垃圾减量分类”。面临“垃圾围城”,深圳是否应该大力推行厨余垃圾分类?如何提高垃圾中的资源回收率?是否需要用立法来强制约束垃圾减量分类行为?2位专家学者、8位政协委员现场激辩。
2015年深圳每天将有
280吨垃圾处理缺口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垃圾处理可能仅仅是把垃圾从自家厨房送到垃圾桶,只要每天有人来收垃圾,“垃圾围城”可能就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但昨天现场播放的一段视频却让在场市民很“震惊”。有数据表明,深圳市的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可能到2015年我们每天都面临着280吨的垃圾处理缺口。
昨天活动现场邀请的两位专家,一位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龚佰勋,一位是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红忠。他们的现场讲解,让市民“大开眼界”。龚佰勋认为,构成垃圾围城,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认识不足、漠视。他表示,“现在深圳1年产生的垃圾量,整个体量相当于8座京基大厦,如果实施垃圾减量分类过程以后,至少可以降调3座,所以用垃圾减量分类这个过程去减少垃圾是非常有效的。”
专家现场教市民
学习垃圾分类
“用过的纸巾属于什么垃圾?”答案是“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物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红忠用问答的形式为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他对市民解释,这两个答案互相矛盾,从常理来看,废弃的纸巾也是纸做的,但是它是受到污染的,如果你把它放到可回收物桶里面,它也容易污染其他的可回收物。”
主持人现场问起另一个问题,“处理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垃圾?有市民回答:“厨余垃圾。”对此,陈红忠解释:“回答不完整,因为菜帮子确实是厨余垃圾,但是捆绑的塑料绳是不可降解的,属于其他垃圾。”可以说垃圾分类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
深圳市目前将垃圾投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为了让市民更具体地了解垃圾怎么投放?陈红忠教大家一个顺口溜:“能卖拿去卖,餐厨分出来,有害单独放,剩下其他垃圾。”
垃圾减量分类
试点效果不理想
深圳是否应该大力推行厨余垃圾分类?如何提高垃圾中的资源回收率?是否需要用立法来强制约束垃圾减量分类行为?在委员议事环节,专家委员们就这3个问题展开辩论。
深圳市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做垃圾减量分类的试点,但效果并不理想。议事现场,政协委员们直言不讳。政协委员李毅用数字支持自己的观点:“做了一年多下来,有这么几个问题,目前有的高层有50%的垃圾桶撤不了,因为居民的反对,在261个分类居民小区里面,有60%分出来的厨余垃圾必须要重新二次人工分拣,效果并不好。”广东君言律师事务所主任刘辉提出建议:单纯靠宣传和教育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必须要靠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东湖中学校长凌志伟带着十几个学生到现场,他表示:“我的观念是立法不是唯一的,教育才更重要。”他的学生们现场送出8个美丽的环保作品,并发出倡议,要使用可替换笔芯,绿色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光盘行动等等。凌志伟还提出:“深圳有各类学校200所,160多万的孩子,垃圾减量分类一定从娃娃抓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