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谷腾环保网 > 谷腾研究 > 正文

生态破坏问题如何主动识别?“智能终端”现场识别

更新时间:2024-04-24 09:47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 周亚楠 阅读:2441 网友评论0

谷腾环保网讯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内违规开发建设、围湖占湖、毁林建房、矿山开采等生态破坏行为,在生态环境监管数智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发现上述问题不再困难重重,主动、高效、准确、智能成为关键词。

“当人为活动逾越了红线,各类采矿建厂、挖湖造景、采石挖沙、侵占湿地等行为破坏自然生态时,利用眼前这台机器,便可快速识别出来。”手指着一台类似电脑主机的“黑箱子”,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监管中心陆域红线监管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蔡明勇向记者介绍,他口中的这台机器便是重要生态空间人为活动智能监测一体化终端设备(以下简称“智能终端”)。

 

图为重要生态空间人为活动智能监测一体化终端设备示意图

生态破坏监管主动作为,及时、高效、准确发现问题线索

进入智能终端工作界面,可以看到精细化样本生产与样本库、AI模型自主训练与模型库、人类干扰活动识别、智能交互解译4个模块。

 

图为重要生态空间人为活动智能监测一体化终端界面

“只需要将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监测区域前后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输入智能终端,内置的智能模型算法便可自动识别出监测范围内,新增或规模扩大的人为活动信息。”蔡明勇表示,这为区域生态破坏问题分析、研判提供支撑。

“在此之前,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遥感主动发现由国家发起,我们卫星中心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定期识别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下发给地方,这些线索经过地方核查反馈后,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会牵头组织部属技术支撑单位、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有关单位、专家综合各种信息、资料进行会商、研判,确认生态破坏问题清单,进入后续整改、销号阶段。”蔡明勇详细介绍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的具体流程。

“如今,借助智能终端的力量,环科院、监测中心或信息中心等单位以及督察、执法等监管人员,都可以自主、及时、快速监测发现辖区内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并及早进行干预、处理,不用再被动等待问题清单,大幅度提升了生态环境监管主动性和效率。”谈及智能终端的设计初衷和优点,蔡明勇这样说。

卫星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23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进入“高频次、常态化、全覆盖”监管的开局之年。而卫星中心持续推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业务化应用,开展并完成了全国首次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遥感监测以及3轮的“双月”常态化监测。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与使用,使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驶入了“快车道”。

“自2022年底起,我们就将智能终端的核心算法集成到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优化了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监管技术体系。截至2023年底,累计发现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近2000处,已实地核实认定问题225个。”蔡明勇告诉记者。

可以说,有了智能终端的算法支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实现了“弯道超车”。“新技术能更加有效支撑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等生态环境部的重点业务工作。”蔡明勇继续说道。

当前,为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科技成为了执法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利器”。 “智能终端灵活易用,督察或执法人员可以使用智能终端便捷、高效识别目标区域是否存在疑似生态破坏问题,识别结果还可进一步推送到现场手持显示终端浏览查看。”

“智能终端”更加普适

当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已完成划定并发布。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则需要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蔡明勇介绍,面向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人为活动生态破坏问题遥感监测和生态环境监管业务需求,为解决传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中纯人工作业效率低、平台开发工程量大、系统部署及操作复杂、机房硬件要求高、使用灵活性差等瓶颈,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要生态空间人类干扰活动智能识别技术与应用研究”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地方红线监管平台建设经验,智能终端应运而生。

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这是新时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目标。“智能终端的设计研发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大幅提升了生态环境部门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以及生态破坏问题发现能力。”

“智能终端具有地表变化自动检测、典型地物目标智能识别等功能,实现了高精度自动变化检测与目标识别算法、智能交互编辑工具以及人为活动监测核心业务逻辑的有机融合,支持用户根据不同业务场景需要,持续开展模型优化升级,提高模型检测、识别精度。”蔡明勇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不同功能和性能要求,卫星中心设计研发了基础、高级和专业3种版本,支持采用“超融合+GPU云”模式部署,“可实现多套设备组网和分布式运行、管理,进一步提升监测、识别业务运行效率。”

“当前,我们使用智能终端主要聚焦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的监管。”但是,智能终端的应用潜力并不局限于此。蔡明勇告诉记者,“只要是地表变化自动检测、典型地物目标智能识别相关的业务需求,理论上智能终端均能通过样本、模型的定制和训练进行适配,进而支撑自然资源、水利、农业、住建、应急、执法等多个行业领域。”

他表示,“未来,智能终端将在业务应用过程中持续优化,为提升生态破坏问题主动发现能力、支撑生态环境监督监测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生态破坏问题如何主动识别?“智能终端”现场识别 ”评论
邮箱: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电话:010-65815687

E-mail:37571214@qq.com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