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陕北白于山区饮水困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更新时间:2008-08-27 09:3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阅读:1037 网友评论0

        陕北白于山区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陕南秦巴中高山区、秦岭北麓、渭北旱腰带合称为陕西省五大重点贫困区。这五大贫困区中心白于山区的贫困问题最为严重,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严重缺乏。 
 
        虽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于山区人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初步得到一些解决,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饮水困难仍然是制约白于山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基本情况

  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个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个县,包括63个乡镇、789个行政村,总人口60.45万人。2006年白于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7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5%,截至2006年底,这一区域仍有贫困人口18.9万多人。定边县涉及白于山区面积最大,县域南部山区面积45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9%,包括19个乡镇、264个行政村,涉及人口20.3万人。由于白于山区海拔高、地下水资源埋藏深,且十年九旱、降雨稀少,有史以来就是陕西省群众吃水最困难的地区。以定边县为例,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16.9毫米,而地下水位一般在300米以下,地表水源缺乏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定边县志曾有:“乡村水少,而味甚卤,即凿井,亦十无一甘,家各置窖,贮夏雨冬雪,其中虽杂污秽,而舍此无可为水”的记载。

        陕北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大问题。早在建国初期,陕北各级政府便多次贷款帮助山区群众打水窖、打深井解决吃水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白于山区实施了以工代赈、甘露工程、母亲水窖、西部人饮工程和国际援助人饮工程等一系列饮水解困项目工程,采取打水窖、打深井、建蓄水池、安装屋檐接水、硬化集雨场等措施,初步解决了近20万人吃不上水或吃苦咸水的问题,极大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由于白于山区是一块严重缺水的区域,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原来兴建的一些标准较低、集水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的水窖工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部分饮水工程已到使用期限,出现渗漏老化等现象,山区的安全饮水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据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底,白于山区仍有40.3万人民群众存在饮水困难问题。

        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陕北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构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因素。

        一是观念因素。陕北白于山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大部分群众仍沿袭着传统的集雨方式,在窖池选址、集水场地、引水渠道等配套工程建设上不作详细规划,集雨设施简陋、标准低、卫生条件差,不能有效拦蓄自然降雨。白于山区的黄土覆盖层较厚,只有在强降雨的条件下才能使水流入窖,且多为泥和水各半。如遇持续干旱或降雨量少的年份,不易产生径流,无法蓄住有效降雨。

        二是自然因素。陕北白于山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摄氏度,自然降水普遍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年平均蒸发量为2491毫米,是年平均降水量的7.9倍。山区内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最为严重。据1957年至2006年的气象资料显示,除1964年无干旱外,其他年份都存在干旱现象。共出现大小干旱196次,平均每年出现4.7次。

        三是地质因素。陕北白于山区的黄土层厚度达100多米,地表、地下水资源都非常缺乏。定边白于山区的十字河、石涝河、新安边河、红柳河、安川河等河流主要为泾、洛河及无定河源头,八里河为内流河,流量都比较小,全年平均总流量为4.4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9032.1万立方米,人均1044立方米,年径流深24.9毫米。

        四是经济因素。陕北白于山区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土地贫瘠,越是深山区严重缺水乡村,饮水工程建设成本越高,且投入严重不足。白于山区各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乡村经济十分薄弱,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向水利基础设施。水源工程项目少、投资少、不能够集中捆绑使用,且补助标准太低。

        五是工程因素。多年来陕北白于山区虽然实施了一系列饮水解困工程,但仍然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规划,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困难的办法。现有的土水窖,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程度不同地出现漏水、塌方或闲置不用等现象,一些深井或集中供水工程,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重建轻管的现象,使得现有供水设施的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策建议

        2006年底,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社内参上获悉白于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情况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陕西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好该地群众的吃水问题。2007年8月11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专程来到志丹、吴起、定边等县,视察、调研这些地方的贫困和缺水情况,指示全省各级要把解决白于山区缺水问题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水窖,实施改水工程,尽快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障群众能用上水、能安全用水。按照中央、陕西省领导的指示,陕北各级政府决定从2007年开始,计划用两年时间通过新建集中和分散供水方式,建设高标准水窖3.73万眼,配套硬化集雨场373万平方米,基本解决白于山区40.3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

        要加强饮水解困工作的宣传教育。饮水工程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必须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进一步从计划经济思维定势、贫穷文化心态、靠天吃饭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对待缺水问题,增强战胜恶劣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信念和决心。

        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效水源。从白于山区多年来的找水经验来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降雨和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地下水资源是解决山区饮水困难的根本途径。要按照“蓄住天上水、开发地下水、引进黄河水”的思路,认真总结甘露工程、母亲水窖、西部人饮等饮水解困工程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作好饮水工程规划布局。

        要加快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的进度。按照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板块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形式和规模。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重点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大受益辐射范围;在水资源埋藏较深、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的地方,重点采取打水泥窖、硬化集雨场的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要着力改善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大力植树种草,全面恢复植被,提高土壤涵养水分功能。要严格推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发以保塬护涧、“三田”建设、水源开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禁止垦荒种田、撂荒轮耕,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要对个别水源奇缺、水质超标、群众居住分散的村落,通过新农村、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开发等措施迁徙到丰水地区,迁出地封山育林。要注重培养典型示范,通过推广治土与治水兼顾、生物与工程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好典型、好做法,加快山区饮水解困、脱贫致富步伐。

        要全力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发展是第一要义,也是山区群众克服水荒、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要立足白于山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找准脱贫致富路子,大力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为山区兴水致富夯实基础。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群众积极走出去务工赚钱,增加群众现金收入,反哺水源开发和农业生产,使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陕北白于山区饮水困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