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风电: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记者乘车沿山东威海的海边公路向北行驶,清晰地看到一座座白色大风车巍然伫立在海边,在风中缓缓地旋转着,狭长的桨叶像白鹤的翅膀。大风车上接万仞云空,下连千里滩涂,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绚丽画卷。“这就是华能威海风电工程公司在3年时间里,连续投产的第三个项目,我们的风电总装机已达96.2MW。”陪同采访的华能威海风电公司负责人自豪地介绍说。
勇于探索国产化风电之路
华能威海风力发电项目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港西镇,是我国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产化兆瓦级示范性风电项目,国产化率达70%。项目采用的机型塔筒高度为70米,叶轮直径达77米,机舱重56吨,整机重约200吨,风机的主要部件如发电机、齿轮箱、叶片、变桨轴承等均已实现了国产化。对于我国的风机设备国产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车行驶到海堤上,在一座风机前停下,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风机的挺拔和雄伟。每座风机塔架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叶轮直径几乎接近足球场的宽度。“别看它造型简单,和我们平常拿在手里玩的小风车很相似,可内部的技术含量却不低。”据风场人员介绍,由于地处沿海,这批风机使用的都是抗腐蚀机型,并且能抵抗12级以上台风的侵袭。风机上全部安装有风向仪、风速仪、湿度标等自动控制系统,能根据风向、风力等自动调整风机机头、叶片等的方向,还能自动启动、关停。说话间,风车的机头开始缓缓移动,逐渐从东西向变为南北向,叶片也逐渐变换角度。一会儿工夫,扇叶开始轻快地旋转起来。
据介绍,这一机组是在国内首次应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安装运营经验。华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赵世明对员工说,“威海项目是国产化示范项目,国内没有人搞过,会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面对。华能是国有企业,支持国产化,支持民族风机制造业,为中国风电事业做贡献是华能人的义务。”
正是在这种敢创新、不服输、能吃苦精神的指引下,华能威海风电工程比预期提前60天竣工并网发电,各项生产运行指标达到并超过了国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优良率100%,并实现了变电、验收、送电一次成功。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记者了解到,华能公司在风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与当地发展绿色经济总体规划相一致的原则。变电站设计独具特色,整个建筑与当地碧海蓝天的环境和谐一致。在电缆敷设施工时,全部采用人工开挖回填,将挖出的土方堆在彩条布上并及时回填,防止对绿化植被造成更大破坏。所有机位在施工完毕后均进行了绿化美化。每个机位都有草坪,砖石小路由公路直通风机,在四周花草树木的映衬下,每个机位都成为一个园林小景。
威海风电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37万吨(按火电每度电消耗350克标煤计算),可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9吨、烟尘124吨,还可减排二氧化碳近3万吨、灰渣3278吨。
华能威海风力发电项目总共布设61台风机,单机容量为1.5兆瓦,总投资10.3亿元。“风机旋转一圈就能发两度电,只要每秒风速达到12米就能满负荷运转。”风场人员笑着说,“如果是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台风机每小时能发电1500多度电,一天就能发电3.6万度。”
风电盈利不再是童话
“威海比较适合建风电场。”我国著名风电专家薛珩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威海不仅海岸线适合建设风电场,而且海上建风电场的条件也非常好。
“我们的企业是盈利的。”华能威海风电公司总经理裴开臣说,华能威海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总共布设61台风机,单机容量为1.5兆瓦,自运行以来,一直处在盈利状态。
据统计,每千瓦风电装机容量成本为8000~10000元,是火电成本的两倍,一次性投资也比火电大约高出1倍。那么,华能的风电企业是怎样实现盈利的呢?
“目前我们每年发电量大概在1.4亿千瓦时,盈利1000多万元。”据裴开臣介绍,目前已运行的风电上网电价为0.70元/千瓦时左右(其中有0.09元属于山东省政府补贴),远远高于火电不到0.4元/千瓦时的入网价格,此外还有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
裴开臣表示,即使国家对风电有较高的补贴标准,华能风电为了实现盈利还是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实施是专业化管理。在项目开发及运营管理过程中,华能新能源公司坚持对风资源评估及微观选址、风电场设计、基建管理、运营维护以及后评估等几方面进行专业化管理,对每个细节进行优化,由一个个效益点累积成整个效益最大化。另一个更重要的渠道是利用国际碳交易市场,把风力发电空出的碳排放额度卖给西方国家,补充收入。
“虽然风电建设成本远远高于火电,但因不受能源要素影响,而且后期维护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一旦建成将比火电获得更加丰厚稳定的利润回报和环境效益回报。”裴开臣告诉记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