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苦的不如泰然的
将环保当成起点,才有可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真正占据优势,最终顺利到达成为强者的终点。这,恐怕应该成为企业的共识了。
医药行业最近发生的波动,足以让其他行业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
环境保护部颁布的一系列医药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其间经历了数年的反复研究、意见征询和酝酿,整个行业早有风闻,且新标准规定了对新、老药企区别对待,对老企业留有几年过渡期,而新企业则从一开始就执行新标准。但这些新标准一旦颁布实施,不少企业仍是叫苦不迭,有的企业甚至颇有大难临头的椎心之痛。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新标准中的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环保门槛足足上调了一倍多。
超前了。这是不少企业的感受。的确,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标准的确是他们难以企及的。全国4000多家制药工业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有限。环保标准越来越高,企业恐怕无力承担达标的费用。“你让我一步跨过10米的距离,我也希望达到这一目标,但我没有那么长的腿啊。”某民营原料药生产企业负责人这样的比喻也许代表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无奈。
然而,真的是超前了吗?即便超前,又有无必要?细察当前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和对外贸易格局,便知端倪。
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投入量大、产出比小、产品附加值较高、污染问题突出。这是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的鲜明特点。随着国家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发布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名录,大力推行环境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施行,许多中小企业必然面临发展乃至生存的困境。原料药、仿制药的生产属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利润本来就不高,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更是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占我国医保商品出口一半份额的西药原料药的退税率则从15%~17%逐步降到8%;有的产品退税率甚至降到了5%。微薄的利润,已使很多中小制药企业在应对国家的环保要求和宏观调控方面难以为继。
同时,国际贸易中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标准,也成为制药企业头上的“紧箍咒”。近年来,“中国制造”努力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但“绿色壁垒”常常成为欧美国家拒绝我国医药产品的理由。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采购我国的维生素、咖啡因等产品时就提出很高的环保要求。
行业自身发展前景和国际贸易趋势都深刻地昭示,牺牲环境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业内人士深刻地指出,无论是地方政府救市,还是中央政府放松宏观调控,对产业发展来说都非长久之计,更非治本之策。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制药企业只有抓住环保,走向绿色经济,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新标准的实施,正是机遇。
担心因环保标准的提高带来成本剧增,从而进一步降低利润空间;抱怨新标准要求过高,企业无法适应,更无法达到要求。听起来,似乎都有些道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这些论调的着眼点,无一例外地都落在了眼前的利益上,害怕利润的减少,更害怕因此而在市场竞争中失足落马。而这样的害怕,大抵是基于向内的视角,和身边的企业攀比,与国内的同行角力。却无暇也不敢向外看,深入了解行业整体、中国的经济格局整体和国际贸易上正在突变的风云。
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个企业的理想,但要实现这样的理想,靠与国内同行锱铢必较地内耗式比拼,肯定是行不通的。不顾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两败俱伤。不仅是行业,甚至国家的经济都会因此而一蹶不振。
所以,不如放眼向外。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更全局更宏观的角度,这,才是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方向。
面对加严的环境标准,制药企业中也不乏泰然的。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副厂长季国坤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企通过注重环保,为自己赢得了社会声誉。国内制药企业如仍不注重环保,将是竞争中的一个弱势。新标准的出台将大大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使行业竞争格局有较大改善,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态度,引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面向世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企业家应该有的态度。在国际市场,我国医药产品处于两头的高端技术、品牌和流通、销售领域,大多都被跨国公司控制,“中国制造”不过是在中间部分利润最低廉的加工环节分到了一杯羹。
走向高端还是窝在中间?新标准给制药企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