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渣污染治理及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
马铃薯是内蒙古扎兰屯市农民多年来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用于生产和加工淀粉、粉条等,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我国年产马铃薯7000多万吨,排放薯渣和尾水340多万吨。扎兰屯市每年生产马铃薯175万多吨 排放薯渣和尾水65万多吨。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马铃薯渣和尾水,如何正确处理和综合利用,就成为扎兰屯市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马铃薯作为扎兰屯市多年来的主要作物之一,以扎兰屯市中和镇福泉村为例: 福泉村是以种殖业为主的农业村,全村共有620户,总人口为2640人,拥有土地2.45万亩。该村种植业以马铃薯为主(今年种植1.5万亩),是扎兰屯市远近闻名的“粉条村”,由于受自然资源的限制,该村畜牧业发展缓慢,现有奶牛840头,羊3000只,猪600口,经常出现因缺草,缺料而被迫出售牲畜的局面,而大量的马铃薯渣被弃,得不到充分利用,堆积发霉,发出难闻气味,导致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嵩天”薯业有限公司的成立,扎兰屯市马铃薯种植将会达到100万亩。大量的马铃薯渣会被丢弃,污染环境,因此马铃薯渣的充分利用,将会面临一个严峻挑战,既要达到高效经济的利用价值,又要防止大量堆积后发霉,污染环境。
2008年6月~2009年6月,初步试验取得成功的“SF微贮菌剂”是扎兰屯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张荣贵1996年研制成功。并获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三等奖。“SF微贮菌剂”是促进薯渣发酵的首选制剂,经过“SF微贮菌剂” 喷洒过的薯渣,发酵后才能可直接供牛、羊、猪饲喂。
此次扎兰屯市兽医局局长、科技特派员张荣贵牵头,主动协调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扎兰屯市科技局、环保局,集扎兰屯市生产、教学、科研精英进行联合攻关,而且科研项目参与成员都是长期从事微生物发酵菌剂、秸秆微贮菌剂、环境污染治理等研究、教学、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能按照项目要求进行实验室、生产基地的试验、研究;全市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研究。
示范基地研究设在扎兰屯市中和镇福泉村。该项目已在福泉村规模试验生产6万斤。并对奶牛或生猪进行饲喂试验。计划明年将该村生产的薯渣全部回收,彻底解决该村环境污染问题,并可利用回收的薯渣多养1470头奶牛,新增产值735多万元,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通过人工控制有益微生物对薯渣的发酵作用,使薯渣的蛋白质、可利用糖分等营养物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降解和转化,含量降低。通过新技术处理后,最终制成蛋白质含量较高、矿物质丰富,家畜喜食的、优质的动物营养饲料,这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环境污染,还解决了饲料不足的问题。薯渣的发酵操作简便易学,首先将新鲜马铃薯渣脱水,然后分别喷洒“EM”营养液、酵母粉、糖化酶、“SF”微贮菌剂,搅拌均匀。(2)分别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进行发酵,同时装有对照袋(无任何菌剂),放置常温。(3)处理7天、14天、21天进行观察 发现经菌剂发酵后的薯渣色泽鲜亮,有浓浓的醇香味并能长期保存,而未加菌剂的薯渣已腐败,发出刺鼻难闻的气味;蛋白质含量从发酵前的4.62%增加到5.74%,发酵后,粗纤维含量相对下降30%左右。可直接供牛、羊、猪饲喂,成为冬春季节给奶牛、生猪补充多汁饲料缺乏的良好替代品。同时发酵后薯渣不仅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而且能降低饲养成本受到饲养户们的欢迎。
马铃薯渣、尾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土壤,对雅鲁河污染非常严重,而雅鲁河汇入松花江,影响松花江水质,因此马铃薯渣污染治理是极其必要的;该项目是根治马铃薯生产基地薯渣、尾水随意排放,保护农村小康环保的需要;是确保扎兰屯市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扎兰屯市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此项目建成后实现薯渣的资源化再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马铃薯加工增值,这个项目既是环境保护项目,也是循环经济项目,解决薯渣乱堆乱放、污染环境的难题。
该项目的研究、推广应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马铃薯淀粉生产带来的污染,切实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解决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在马铃薯渣和尾水处理方面的空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