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亿元治污 收获“水质较差”?
——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追踪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涉及8201个项目,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太湖、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
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一些专家直陈我国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部分院士和专家剖析了备受诟病的环保投入“无底洞”现象。
“再投910亿元也没用”
近千亿元巨额投资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针、技术路线出现了偏差。“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还是会边治理边污染。”王浩院士说。
“挤一挤水分有40%”
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出现环保资金被挪用事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环保投入不足,“但是,真正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的有多少呢?”王金南说,“挤一挤水的话,我觉得可以挤掉40%以上。”
更有甚者,环境治理的资金变成了“唐僧肉”。审计署“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发现,很多水污染防治项目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问题,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涉及水污染防治项目资产闲置的问题金额超过8亿元,有206座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九龙治水”谁都没治好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在治理湖泊污染过程中,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管理,九龙治水,最后谁都没有治好。”在我国,涉水、管水的部门多,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等等,表面上看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实现了治水事权的覆盖,实际上却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
王浩院士说,水环境的治理,既要有稳定可靠的资金体系,也要有高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和法制体系,对不同的管理部门的作用和职责进行清晰定位,并支持流域水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的行动。破解“九龙治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条龙来治水,不用再你争我抢,更不会出现事不关己的现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