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再制造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每年新车产量达到了举世瞩目的千万辆规模,已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旧车报废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除了对汽车的节能、减排和安全不断提出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法规要求外,国家还从加快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高度对汽车的综合环保效应和资源可循环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去年3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确定了首批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从政策上推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务规范有序开展。
虽然我国在机械行业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已经实践了数十年,但纳入到国际概念的“再制造”运作时间相当短。选择汽车业作为“再制造”的突破口,是基于汽车业已经是机械行业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庞大的分支,汽车产品也是涉及到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再制造是指把旧汽车零部件通过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再制造加工或升级改造、装配、再检测等工序后恢复到像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的批量化制造过程。通过再制造工序,再制造产品至少性能和质量不低于同类新制产品,而成本价格却有明显的降低,在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选择的同时,通过有效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显然,再制造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
不可否认,在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达到理想的水平前,必将面临各种现实的挑战。我国业已形成的一些再制造技术要尽快从技术实验室移植到再制造企业应用,打通产学研的技术链。
没有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一个新产业的发展速度必然缓慢,所以推出鼓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刻不容缓。由于再制造企业的效益取决于规模化和批量化,这就需要形成一个高效、低成本和先进的旧件回收物流体系,以及企业服务终端的管理能力,其中还涉及到相当复杂的部件来回流转的成本控制与合作企业之间利润分配。各环节的严格成本控制才有利润空间剩余,各方有利可图方能推进再制造业务可持续发展,这对再制造上下游企业都是一个严峻的运营管理考验。
虽然从技术原理上可以肯定通过先进工艺和过程控制,再制造的产品是有可能在性能与品质上可以持平或超过新制件,但是要取信于消费者和规范同业竞争,就必须尽快出台一整套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以便有法可依,有据可凭。我国业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在汽车产品的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迅速,接着就要在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更高层面的环保措施上与国际接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