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高效磁加载藻水分离站在合肥问世
除藻去磷“透析”污水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该院与安徽雷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自主研发的氮磷藻磁聚移出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了每小时处理100立方米污水的高效磁加载藻(污)水分离站。这项成果通过半年时间运行,对藻细胞、总磷等去除率均超过90%。中科院、中科大以及环保部门的权威专家日前通过了对这项成果的技术鉴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也不断加剧,一些重度污染水域特别是浅水型湖泊,每年夏季蓝藻频发,不仅影响了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给湖泊生态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大“控源”力度,减少污染排放,但对已经流入水体和积存在底泥中的“内源”污染,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而束手无策,只能等到蓝藻水华暴发时再进行打捞,以致藻华治理工作一直处于“守株待兔”、“治标不治本”的被动状况。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余增亮研究员10年前开始专注于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研究,发明“氮磷藻磁聚移出技术”。这个课题组用一级粉煤灰和磁性材料复配,经过物理化学改性,创制成一种功能材料。这种材料在水中自组装成微纳米量级的网络结构,捕获藻细胞和其他污染物,再由外磁体将这些污染聚拢收集,提出水面。
在安徽巢湖现场,当时湖面未见明显藻华,浑浊的湖水泵入分离站调节池后,装置自动投加可溶性水处理剂,经过加磁搅拌很快便形成大小均匀的团状絮体。工程技术人员介绍,水体氮磷、COD等污染物此时已被这些絮体包裹,絮体在下沉的过程中由磁导板全部导入污泥池。在分离站尾端,分离后的清水源源不断地由出水口溢出。这个污/水分离站长12米、宽1.9米,整个处理过程只有20分钟。
这项技术还突破国内外普遍实行的通过底泥疏浚清淤来实现水体内源削减的传统思路,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和反复试验,开发出了微扰底泥原位洗脱置换技术。检测数据表明,有蓝藻水华情况下,对藻细胞、总磷、总氮、COD去除率分别为99%、98%、81%和95%,效果十分明显。
刘永定、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孔繁翔研究员等鉴定组专家一致认为,高效磁加载藻(污)水分离站具有首创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装置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在污染水体内源削减方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