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专袋投放启动首日:街坊驾轻就熟
像往常一样,越秀区广卫街都府社区的孙婆婆从街道城管办公室领了一卷垃圾袋回家,这次领回的垃圾袋是绿色,与以往白、蓝色的干、湿垃圾袋不同。昨天,作为广州市厨余垃圾“专袋投放”试点社区--广卫街都府社区首次向辖区街坊发放专用袋,正式推行厨余垃圾“专袋投放”。
不少人担心厨余垃圾专袋投放可能“形同虚设”,不过,街坊尤其阿婆阿伯在家中垃圾分类都很娴熟。孙婆婆告诉记者,社区两年前就开始垃圾“干、湿分类”,现在厨房放一个垃圾桶专门收集厨房剩余湿垃圾,在客厅放一个垃圾桶装干垃圾,电池等有害垃圾就单独放在另一个桶。
越秀区城管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广卫街在全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都府社区实行“干、湿”垃圾分类模式探索,将垃圾分类简单化、方便化,居民只要根据垃圾的干、湿不同来投放不同的垃圾袋。街道为了鼓励街坊不断坚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向居民免费发放蓝、白两色垃圾袋,居民每个月可以凭身份证、水电费单等免费领取干、湿垃圾袋各一包。此外,通过垃圾分类减量有奖的方式,鼓励做得好的街坊持续做好并带动社区更多人。
在8月1号的发放现场,记者看到街坊有说有笑,有街坊称,已经习惯把其他垃圾与厨房垃圾分开放,否则会感觉不舒服。
据介绍,街坊只要将家中分好类的垃圾分类放到“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清洁工每天会上楼收取,然后在垃圾分拣站进行二次分拣。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因为量较少,居民堆积一定数量后拿到楼下投放即可。
据了解,都府社区共有1353户街坊,按照试点计划,每户家庭每天可以获得一个专门收集厨余垃圾的可降解垃圾袋。整个厨余垃圾试点要经历发动、宣传、培训等过程,待试点范围的街坊能够更熟练掌握垃圾分类处理之后,将正式启动垃圾分类的奖励制度。
城管部门相关人员介绍,都府社区干、湿垃圾分类已实行两年,匹配厨余垃圾专袋投放的环卫工人数量也基本固定,如果要扩大试行厨余垃圾“专袋投放”试点及垃圾“按袋计量收费”试点,肯定会增加人力成本,尤其在试点初期,估计至少会增加50%以上的环卫工人,不过随着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熟悉,人力资源会相对减少,街道会弹性安排相应的人力。
天河 部分住户分类准确率几近100%
厨余垃圾专袋投放”、“按袋计量”等试点昨日正式启动,部分住户投放准确率几近100%,不过还是有人“蒙查查”。
记者昨日下午再次来到天河区凯旋新世界小区,随机走访其中几栋楼,发现楼层中的垃圾桶很多是空的,只有少数几个桶中有浅绿色的厨余专袋。物业管理人员梁永祥解释,小区清洁员每天收运3次垃圾,早、中、晚各一次,昨天早上和中午已经将居民投放的垃圾清运到二次分拣房。
在二次分拣房,记者看到一个绿色大垃圾桶中只有5个浅绿色的厨余专用垃圾袋。环卫工表示,中午已经清运了一批厨余垃圾,所以只剩下5个。正在进行检查的猎德街垃圾分类指导员将5袋厨余垃圾一一拆开,装的都是剩饭和果皮等物质,基本都是厨余垃圾,分类准确率几乎达到100%。垃圾分类指导员将垃圾袋的编号以及分类情况等级进行了登记。
据猎德街垃圾分类指导员介绍,派发垃圾袋是在7月31日,小区792个家庭只有230户当天领取。白天很多居民外出上班,产生的厨余垃圾并不多,厨余垃圾专用袋使用的数量不大。
记者采访中发现,还是有人对昨日启动的厨余专袋投放不知情。家政人员李姨就有点“蒙查查”。她表示,其前天拿到物管派发的袋子,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就没用来装厨余垃圾。当记者告诉其这些袋子的功用时,她表示会按照要求做。
增城 试点社区每天3次收集3次分类
自去年4月开始,增城市荔城街中坚豪庭社区作为增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至今已有一年多了,执行效果如何?
记者日前在中坚豪庭社区看到,居民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厨余垃圾桶,一个是其他垃圾桶。中坚豪庭社区物业管理人员聂先生告诉记者,清洁人员会及时对垃圾进行分类和清运,“每天会对小区垃圾进行三次收集和三次分类。第一次是在早晨6时30分,第二次上午11时,第三次是在下午5时。”
聂先生说:“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基本上都懂得如何分类生活垃圾,并能按规定分类投放。”
“实施垃圾分类初时,我觉得很麻烦,后来经过学习,认识到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也学会了垃圾应如何分类,现在我每天都坚持将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放,一点也不感到麻烦。”小区居民陈女士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