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存在问题亟待关注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水、大气、土地的污染等监控力度日益加大。日前,国内已有近百家企业从事有关污染土壤的修复。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行业,许多问题刚浮出水面,亟待关注:
一是国家缺失相关法规。对搬迁或转产转业的企业,造成的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等,没有在法律上有明确土地污染的追究依据,往往是企业一走了之,土地污染的后遗症无人问津。而对于政府在土地闲置后要继续使用,又面临土壤修复在法律上缺乏依据,包括修复的标准等。
二是修复水平参差不齐。据了解,目前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由工程土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等方面转型而来,国家对这个行业的企业资质没有硬性规定,许多企业只是把污染土壤挖出、转移、再填埋或者干脆堆放在郊区或者农村,这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从本质上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修复,只是挪地。
三是技术滞后影响修复质量。目前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大都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因为没有资质要求,准入门槛低,导致目前这个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另外,由于目前土壤修复需要的相关设备和药剂,大部分需要进口,修复技术及成本十分高。因此,缺乏相应设备也制约了土地修复企业的发展,导致在实际土地修复中土壤修复的质量不高。
为此建议:出台土地污染、修复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由司法、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牵头,对企业入驻造成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的资质,以及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的义务等,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法律惩防体系,使政府在落实追究制度或修复验收等有法可依。加大对土壤修复企业的监控力度。主要包括从事土壤修复企业的准入制度、修复监理的资质、风险评估等方面,加大监控力度,使土壤修复企业不仅仅追求利润,关键是在技术上过关。加大土壤修复的技术支持。土壤修复受技术制约,建议国家一方面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加快设备、原料等研发的步伐,在专业设置、立项等方面给予扶持,促使土地修复行业有序规范地发展,为后代子孙造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