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钢渣热闷处理及金属回收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钢铁渣是钢铁生产的必然产物,每炼1吨钢产生0.12—0.14吨钢渣。钢渣中约有10%渣钢和钢渣黏连,回收渣钢困难,传统的热泼处理工艺只能回收50%的渣钢。
“熔融钢渣热闷处理及金属回收技术与应用”项目,是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人员历经16年时间创新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成功应用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在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新区建成“熔融钢渣热闷处理及金属回收技术”示范工程。该技术成果从钢渣中回收金属,实现钢渣高价值资源化利用,消除废渣占地,实现炼钢清洁生产,对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技术创新点:
发明了熔融钢渣热闷处理方法。根据热力学、动力学原理,揭示了钢渣中游离氧化钙快速消解规律和钢渣冷却碎裂粉化机理,开创了熔融钢渣直接热闷8—12小时稳定化处理新工艺,解决了钢渣在自然条件下需数年才能稳定的问题,使钢渣100%资源化利用,以及渣和钢的有效分离;
首次解决了熔融钢渣热闷爆炸难题。研究了熔融钢渣遇水反应产生H2的机理和H2浓度随热闷时间变化的规律,发明了智能化排放H2和尘汽的移动罩车,消除了爆炸的隐患,实现了安全和清洁生产;
研发出热闷工艺的核心设备。建立了热闷装置结构模型,通过对温度、内力、变形的分析计算,研发出耐高温、急冷急热不变形的热闷处理装置;
研发出渣钢提纯设备,创新了金属回收工艺。根据棒磨机选择性破碎的原理,开发出渣钢提纯用干式棒磨机及金属回收新工艺。与传统的多级破碎金属回收工艺相比,渣钢可直接返回炼钢和烧结使用,尾渣中金属铁含量由4%降低到2%以下。
这一技术突破了熔融钢渣热闷技术瓶颈,完成了方法、设备及工艺的创新和优化,形成了成熟可靠、安全、环保的热闷工艺和金属回收工艺成套先进技术。自2007年起,该技术已在鞍钢、首钢京唐钢、太钢等28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占全国新建和改扩建钢渣处理生产线的80%,钢渣年处理量占全国钢渣总量的25.47%。目前累计处理钢渣约3500万吨,回收废钢228万吨,磁选粉329万吨,实现产值约54.52亿元,利润约8.67亿元。
用该技术处理后的钢渣可生产钢渣粉,取代10%—30%的水泥配制混凝土,2012年在新余、九江、日照、武汉等地形成共计1110万吨钢铁渣粉生产能力,每年可节省石灰石1232万吨,粘土199万吨,减排CO2905万吨,节能402.5万吨标准煤。近三年累计减少堆渣占地1750亩,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该技术获授权专利14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形成了以“一种熔融钢渣热闷处理方法”发明专利为核心的专利保护群。其中“一种熔融钢渣热闷处理方法”专利荣获了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该院以“熔融钢渣热闷处理及金属回收技术”为基础主编和参编了国家、行业标准35项,形成了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为促进全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规范支撑,巩固了中冶集团在钢铁渣处理与利用领域的龙头优势,也为国家“十二五”实现冶炼渣70%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杨景玲教授,是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他一直从事环境工程前沿课题的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组织与领导工作,是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分会秘书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理事、《环境工程》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被科技部、环保总局、金属学会等组织聘为专家库专家。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誉。
杨景玲教授与朱桂林、苏兴文、郝以党、张宇、孙树杉、钱雷、焦礼静、王纯、张淑苓等团队人员合作,推动了钢铁行业钢渣“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进步,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