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美丽中国蒙雾霾恐付出经济代价
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概念,表明了中国政府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决心。但2013年初笼罩北京久不散去的雾霾却令中国建设“美国中国”的道路显得颇为艰辛。在中国能否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关键在于中国相关政策能否得到严格地执行。如果执行不严格,中国将为此付上经济增长放缓的惨痛代价。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增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从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保持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核心任务。经济表现甚至与仕途升迁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财政奖励和政治前途的双重刺激下,政策制定者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不惜代价地追求GDP增长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进而导致了经济上的损失。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计算显示,2008年,污染和环境退化所带来的消耗占到了国民收入的10.51%。尽管环境问题自中国开始工业现代化以来就已经非常普遍,但在过去的30年里,环境上的挑战大幅增加,引起了国际和中国国内的担忧。
在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排行中,中国位居132个国家中的第116位。自2007年起,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高速的工业发展依靠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大量投入。于是,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成为了需要中国政府重新思考的严重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还面临着许多目标和权衡的冲突。到2011年底,中国农村地区的贫穷人口达到1.2238亿。尽管政府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来减少贫困,但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相对于传统的分析,新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经验反驳了,经济增长和开放与环境是不可避免的“敌人”的理念。虽然收入的增加不会自动地改善环境,但研究也未能证明,经济的增长和开放将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中国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无法修改的。如果中国现在开始实施合适的政策,中国或许不一定需要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来避免环境的恶化。
但是,除非政策制定者推出激励措施,制定环保法规,否则这些改变是无法在中国生根的。中国想要改善其发展模式,新的政策就必须明确地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种种权衡问题。并且,严格执法,而非法律条文,更能决定实际的环境情况。而中国环境总体上薄弱的部份原因就是执法不严。人们对法律和标准缺乏尊重,认为这些法律和标准制定的过高。
或许,最重要的是,环境政策的选择取决于一个国家公民的喜好。即使在威权国家,中央政府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在制定决策时也要反映人民的喜好。但是,由于缺少投票机制,中央政府很难了解“主流喜好”,政策的制定可能仅依靠可观察到的信息。因此,中国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更容易看到的问题上,例如大城市的污染问题。
另外,中国政府总是倾向于用更低的环境标准追求更快的经济增长,而这不一定符合公民个人的喜好。公众的参与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中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已经采取了重要的举措,但新的政策需要执行和管理体系在经济和环境上都是可持续的。中国不可能修改经济增长目标,但是如果可以制定和执行合适的政策,中国将不需要放缓或扭转经济的增长势头,也不需要回到自给自足的境地来解决环境不稳定的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