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如何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吃剩的香蕉皮属于什么垃圾?”“可回收垃圾。”“错,应该是其他垃圾。”这是来自江苏省苏州市胥江街道团工委的青年志愿者们与胥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做垃圾分类抢答游戏。
今年苏州在25个小区配备了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开始试点垃圾分类。作为试点之一的姑苏区胥江街道,在试点两个多月后形成了一套“小分类促大分流”的垃圾分类促进手段,通过向居民发放分类“小桶”和分类垃圾袋的方式,再加上各种宣传,使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低碳达人带头分类
胡腊珍一家是胥江街道胥江社区创建文明社区“形象大使”,在垃圾分类并让垃圾变废为宝上,她可是个“达人”。试点前,胡腊珍一家早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胡腊珍每天会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的就被利用起来。
胡腊珍说,不仅自己注重做好垃圾减量工作,还逢人便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在楼道里,看到有提着垃圾袋的居民,她都会忍不住上前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号召居民把垃圾分类作为己任,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这次听说社区开始了垃圾分类试点,胡腊珍主动要求当起垃圾分类指导员。
正是有了像胡腊珍这样的低碳达人的潜移默化,许多居民都很乐意学着做垃圾分类。“虽然这样会有点麻烦,但是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我们都非常乐意去学去做。”刘老伯说。
许多居民和刘老伯一样,都认为通过垃圾分类可以美化环境、低碳环保,应予以支持,这些居民尝试着学习垃圾分类。
除了低碳达人的潜移默化,胥江社区还重视宣传的作用。自胥江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小区里不但张贴了宣传画,还制作了垃圾分类的卡通宣传牌在绿化栏里。胥江街道胥江社区主任贾贯银认为,这样的宣传就是为了“目染”,经常耳濡目染就不会熟视无睹。
“宣传垃圾分类不是一两天的事,是一个意识渐变的过程。宣传画、宣传栏能让业主感受到小区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对他们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胥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胥江社区除了专门针对居民的垃圾分类培训,发放环保垃圾袋,同时开展青少年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活动,让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方便易行带动分类
胥江干休所旁的道路是小区主要通道,路旁原本普通的蓝色垃圾桶悄然变成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新桶,不同颜色的分类收集器上还分别标示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字样。记者发现两个垃圾分类的投放点,就摆放在路的首尾两头,与居民家最远距离也不超出15米。
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垃圾桶都是最新易于居民投放的环保桶,只要用脚一踩垃圾桶底部的踏板就能投放。胥江街道负责垃圾分类的城管负责人戴玉英说:“小区垃圾桶设置合理,居民也觉得方便了,分类投放才容易做到。”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即垃圾分类收集点没有摆在楼前,而是放在楼的马路一侧。有关负责人说,如果放在楼前,一、二层住户的窗户离垃圾桶太近,夏天容易有味儿。
这位负责人还说,垃圾桶距离业主家15米,加上空气流通,即使是夏天,屋里也闻不到味儿。垃圾桶摆放看似简单,街道在试点之初却做足了“功课”,不仅上门征求部分业主的意见,还绘制小区路线图,规划摆放位置,通过测算垃圾量来确定垃圾桶的数量。
另一个细节就是利用发放垃圾分类“小桶”,从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采访时,记者看到,胥江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在发放垃圾分类“小桶”和分类垃圾袋。从源头开始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向试点小区145户居民全部发放分类小桶和分类垃圾袋,让所有居民先自行在家中进行分类。
“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小桶和分类垃圾袋,就是倡导居民在家中就做到垃圾分类。此次发放的垃圾袋是可自动降解的垃圾袋,能彻底做到环保。”戴玉英说,这项推进措施,小区居民非常支持,在投放垃圾时,就提着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按照垃圾分类桶的颜色,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分类桶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