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农村生活污水的“奇幻漂流”

更新时间:2013-04-18 11:0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阅读:1420 网友评论0

在三水区白坭镇西岸村的人工湿地旁,一丛花草的掩映之下,一泓“清泉”流入荷花池。而这“清泉”在数小时之前,还是村中各家的污水。

三水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2.53%!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城镇化成为中央和地方的高频词汇,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生态文明为重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逐渐明晰。在今年的区委全会报告中,三水区便提出,要争创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为此,在三水区一季度工作分析会召开之际,《三水观察》推出“聚焦三水城镇化”报道,从多个领域梳理其优势与不足,透视三水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并解析其现状与未来走势。敬请关注。

“人工湿地”推广还要跨过哪些坎?

人工湿地’虽好,但一旦涉及到农村工作就不太好处理。”采访中,不少负责推广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干部都直言,“人工湿地”要全面落脚于三水农村现实的土地上时,仍有部分瓶颈有待突破。

虽然两年前,三水区政府曾发文鼓励300人以上的村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并规定区、镇两级政府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对2010年-2015年建成并通过验收的自然村按户籍人口数给予200元/人的奖励。此项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希望村里基本不花钱就能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照此补贴标准,村里每个户籍人口将获得400元的补贴。若一个村有500人,这项补贴就将达到20万元,基本可以满足“人工湿地”的建设。西岸村有1000多人,建设湿地花了30万元,但村集体经济只需承担1000元左右的日常运营费用。

然而,“人工湿地”要建起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村里要有收集生活污水的管网,能将全村污水统一排入池塘。

“如果自然村本身建好了管网就好办,但如果没有,首先就要对污水管网进行大的改造,投入将会变大。”有镇街相关负责人坦言,推广“人工湿地”建设不可忽略可能涉及到这样一笔隐性成本。

除此之外,资金不足和村民意愿不强,也成为基层镇街在推广此项工作时主要的阻碍。

以乐平镇为例,全镇共有158个自然村,已有105个村因建设新农村而铺设管网,但目前只有2个村建起了“人工湿地”。“现在新建的湿地一般投入都在30万左右,要一下子建起来,财政压力会比较大。”乐平镇党委委员梁庆文坦言。

去年,乐平曾选取河南、桃布、大鹏三个自然村作建设“人工湿地”的可行性研究,但最终只有大鹏村顺利建成。“主要是这里村长和村民比较支持。”梁庆文告诉笔者,“人工湿地”在农村推广时,村民常常会以风水不好、担心有异味、占用村中土地等理由而拒绝。

据悉,为调动镇街积极性,顺德按照“区统筹、镇实施、村运营”的模式,区镇两级共同出资7.8亿元(分别承担50%),力争到明年底,完成98个有管网配套的农村分散污水的处理工程站,其中今年计划完成61个。

据三水区农林渔业局透露,今年区政府已下达任务建设1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计划把逐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与实施新农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建设幸福村居结合起来,争取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进一步扩大辐射面。

聚焦

在三水区白坭镇西岸村的人工湿地旁,一丛花草的掩映之下,一泓“清泉”正潺潺流入荷花池。

而在数小时前,这股“清泉”的前身还只是村内各家各户的生活废水,通过污水管网,从室内到室外,从化粪池到人工湿地再到荷花池,无需经污水处理厂处理,没有投放任何化学药物,便经历了这一轮“涅槃”。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60万个行政村,250万个自然村,村庄人口约7.6亿人,而对生活污水进行的处理只占3%。大量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出,已成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典型的“环保杀手”。

此时,这种被命名为“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出现,迅即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包括省长朱小丹在内的多位领导先后前来视察,并指出应将此模式大力推广。去年,“西岸模式”更获颁“广东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

目前这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在三水的农村已建成了16座。就在上周五,三水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在白坭的岗头村正式落成并验收。

“污水横流”村两度求索

早些年,白坭的大部分农村都配建有化粪池,而日常的生活污水则直排入化粪池。据西岸村村小组长陈广春回忆,那时化粪池满了,各家各户的污水就都排出村道,流到满大街都是,臭气熏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可以概括西岸村当时的情境。

2004年,白坭镇率先进行创建卫生村的探索。适逢此时机,村里的道路陆续实现了“硬底化”和污水管道“暗渠化”。直到2008年全镇73条自然村的污水管网覆盖率已达100%,不少村还建成了集污主渠,并实现雨污分流。

然而,管网的完善只解决了集污的问题,但最终未解决处理的问题。西岸村每天50吨的污水在经过污水管网的集中后,全部直接排入到村前的鱼塘。

此前鱼塘一直发包给私人从事养殖,但随着纳污日久,水质逐渐发黑发臭。“承包户承包养殖的家鱼,要不难以成活,要不长不大。最后承包价降到600元都没人要。”该镇新农村建设办工程师何国华说。

2009年,到广州增城等地的一次学习取经,令白坭镇的干部得到了启发,当地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适合距离镇区较远、有一定闲置空地的村落修建。

何国华告诉笔者,“人工湿地”的好处很多,流程简洁、工艺可靠、不产生二次污染,而最关键的是投入成本低。“一年运营的费用也只是1000多元。”

当年底,由镇政府出资30万元,借助广东一公司的技术支持,西岸成为三水首个“人工湿地”试点。经过40天的建设,从2010年的1月开始,西岸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进入了新阶段。

全省环保示范的乡村“风景”

如今,在人工湿地周围绿树成荫,并铺设了景观道路和健身康乐设施。曾经污染而荒废的鱼塘因得到源头活水的滋养而重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流连休闲的荷花池。“每到六七月,长出的荷花很漂亮,村民宁愿放弃每年对外承包的收益,也要保住这独特的乡村风景。”陈广春说。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寻求突围的当下,西岸村的项目自建成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省农业厅曾组织珠三角上百位镇长前来白坭考察学习。去年,更入选“广东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广东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之列。

目前白坭全镇已建成6个这样的“人工湿地”。其中有三处,在上周正式落成并接受区的验收,将投入使用。

而在全区层面,两年前区政府也已出台由区、镇两级分别给予每人200元的补贴办法,日常运营费用由村集体经济承担,负责维护,由镇跟踪指导,在全区铺开“人工湿地”的建设。

年内3-5个村试点“分散式处理设施”

“从肉眼看,水质还可以,但不知道具体指标如何?”上周,区长陈英文视察西南涌的整治情况。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关敏芝坦言,目前全区8条主要内河涌6条还达不到功能四类水要求,禽畜养殖和生活污水是最主要的污染“黑手”。

其中,农村的生活污水由于缺乏截污管网集中处理,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涌,情况更令人堪忧。

目前,三水已计划在离城镇较远、污水配套管网较难覆盖的农村中选取3-5个作为试点,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推广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到2015年以前,全区8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现状“生活污水成治水最大忧患”

传统的观念认为,农村污水不比工业污水量大,凭借水体的自净能力即可清除污染,所以其直接排放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随着农村人口的集聚增加,洗涤、农药等化学用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大量氮、磷积聚已超出水体自净能力,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何国华说。

去年对西南涌的监测结果或可佐证此忧虑:上半段基本能达到五类水的要求,但下半段氨氮、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等指标明显不合格。“主要源于大量的禽畜养殖的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关敏芝分析。

其中,农村的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涌,情况更令人堪忧。据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份2011年的研究论文显示,三水区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约为14万吨,其中农村生活污水占总排放量约占一半。由于三水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起步慢、基础较薄弱,农村有90%的生活污水是没有经过处理直接进入河涌。

目前三水总面积874平方公里,其中西南城区污水管网覆盖面不到2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在20万左右,其余的30多万人则分散在8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些村落就只有一、两百人,要将管网延伸到污水处理厂,成本太高,明显不现实。”有镇街相关负责人坦言。

破题3年内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要达八成

“要区内所有的河涌、包括支涌全面建成管网截污不现实。目前首要做的是先找到污染源,然后分步推进。镇墟的人口聚居点一定要截污,农村分散的污染要靠技术。”副区长、区环运局局长霍平认为,像西南、白坭等农村利用原有湖或鱼塘建成一个人工湿地,既经济又生态,不失为一个破解农村污水处理难题的办法。

据霍平透露,目前区环运局已制定好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在离城镇较远、污水配套管网较难覆盖的农村中选取3-5个作为试点,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推广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到2015年以前,全区8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在顺德的农村这样的设施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区环运局总工程师王钦武介绍,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建设方便,可分为地埋式和地面式两种,无需考虑征地问题;二是投入成本低;三是处理能力好,从几十吨到几千吨的污水均可处理。

上周五刚落成使用的岗头村的人工湿地,总占地面积500,日处理量80吨,能覆盖到该村和岗头二小、岗头幼儿园合共约5000人的污水排放,该规模目前在三水尚属领先。

一场环保高效的的脱污之旅

水解酸化

流入湿地

汇入鱼塘

午饭后,陈广春将刚刚洗完碗筷的污水统统倒掉,顺着自家的水泥管流入三级化粪池,然后通过埋在村道下长达600米的集污主渠,与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一起,准备开启一次脱污的“旅程”。

水解酸化

处理系统利用液位计控制,当污水积储到一定量时,潜污泵就会打开,流经格栅、调节池初步处理后,再进入厌氧池中进行水解酸化。西岸村的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厌氧水解+人工湿地”的原理和工艺。

据了解,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和厨房用废水及人、畜粪尿和家禽养殖废水等,BOD5、COD、悬浮物SS、氨氮、磷等为主要的污染“元凶”,其中控制悬浮物的浓度是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步骤。当污水流入厌氧池,里面的微生物能使污水中悬浮物与污泥发生水解,从而减少进入人工湿地中悬浮物的含量。

流入湿地

紧接着,污水将流入处理系统的“心脏”人工湿地。首先,污水以垂直或水平的状态渗流至由土壤和砂石等混合组成的填料床。此时,填料表面的多孔结构会对磷等污染物进行吸附,而湿地的表面则了无痕迹。

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特点,在填料床上还种植了美人蕉、风车草、花菖蒲、菖蒲等水生植物。之所以采用这些植物不单是因为其美观和易打理,更因为其根系发达可以深入到1.5米砂石层中。当污水与由填料和植物根茎交织成的过滤网“亲密接触”。“不可溶物质会被拦截、COD、BOD5、氨氮及病原微生物等可溶物质会被分解、甚至直接吃掉。”

汇入鱼塘

如此一轮“漫游”后,从人工湿地冒出的是一股清澈的流水,并最终汇入村前的鱼塘,此时的水质已达到国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二级标准。从污水变清流,整个过程无需专人管理,实现全自动控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奇幻漂流”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