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民企在环保领域有大机会
2013年,在沪深300指数频频下跌的情况下,环保板块却走出了大幅的上涨行情。雾霾等污染事件频发,政策持续出台,在刺激环保企业股价表现的同时,也为环保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提升。
深耕环保产业20多年的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见证了这一切。
“长远而言,环保领域主流企业将是民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文一波表示,大型环保企业的诞生,必将通过大量的并购实现。
与此同时,这位绿色航母的掌舵人期待着更具创新的商业模式、更严格的政策和执法,以及对环保企业走出去更多的鼓励。
日报:由于环保公用事业的属性,民营企业在环保行业中似乎具有天然的弱势,而且环保治理管理权具有地域性,市场存在一定的区域保护主义。环保企业应当如何处理权力关系和其他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文一波:环保产业领域广泛,国有企业除在重资产领域占优势之外,其他方面,民企优势明显。工业领域,技术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民企更有优势,国企只是在市政领域项目影响力大些。民企先把工业及市政细分领域做好,未来仍有很大机会。行政干预与地方保护在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消除,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其影响系数将降低。民企先专注细分领域技术、产品等方面,做精做强,长远而言,环保领域主流企业将是民企。
日报:在环保产业领域,商业模式区别并不大,是否存在一些重构传统模式甚至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企业应当怎样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文一波:BOT、BT、BTO等模式主要存在于市政污水、垃圾处理等大型、重资产领域,由于政府投资能力限制,且这些领域已经成熟、透明,这些模式已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反过来,由于这些模式主要拼投融资能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受资产负债水平及资本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对长期高速增长及企业整体收益水平影响较大。随着环保行业空间越来越大,在农村环境治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一定会有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诞生。
日报:从境内的以中资为主的70家环保上市公司来看,市值超过200亿元的只有6家,中国环保企业的规模仍然较小,未来要诞生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需要哪些方面的合力?
文一波:要做大,首先是产业总规模要够大。中国虽然治理污染物总量全球最大,但由于价格(价值)不高,产值总量还不够大。随着国家环保投入的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会越来越大。
其次,大型企业的诞生,一定要由大量的并购来实现。而并购则有赖于成熟的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当前,产业的成熟度尚低,很多中小企业缺乏核心价值。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缺乏支持不断并购的政策及产品,企业并购资产聚集速度较慢。
第三,要形成大规模企业,还需有较强的国际化能力。国内竞争已经国际化,但要持续高增长,还需要国际市场的补充、调节与壮大。
日报:在环境产业中,桑德集团涉及面较广、产业链较为齐全,在水处理、固废、锂电池、绿色有机农业、生态修复等领域均有布局。怎样平衡多元化和专注之间的关系?
文一波:在环保领域,我们集中在水务与固废领域,在水务与固废领域我们又集中于有大空间的细分市场,如市政水务、固废处理、大空间工业污染防治、乡镇区域环境、园区环境治理等领域。我们在环境领域总体上是全产业链,但仍有所不为,如回报保障安全性不高、单个规模不大的项目我们不投,标准设备如水泵、管材、风机等不生产。凡参与细分领域做不到行业前三的就放弃。前期主要靠自身拓展项目发展,中期自身拓展与并购相结合(从现在到未来10年),后期并购会成为主流。
锂电池是与环保产业完全不同的领域,商业模式也完全不同。桑德集团主要是出资人,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绿色农业是从食品安全和高品质产品定位,服务高端人群。这些领域的主线都是为了人类生存环境与人们身体健康,都是需要长时间沉淀的领域。
日报:近年来,国内环保企业以合作、并购、参股、技术合作等方式整合战略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实现企业发展。桑德集团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有哪些经验?在“国际化”方面,桑德集团的目标是什么?
文一波:海外市场是个笼统概念,其实不同国家与区域市场特点可能差别很大。我们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当地的市场机会、技术、管理及再生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提是,企业已有一定实力与能力,并有一定人才储备。海外市场必须循序渐进,不宜铺得太开,发展过快,否则可能伤及自身。但要成为长久发展且目标高远的企业,必须国际化。我们的目标是在5~10年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境企业。
日报:环保制度层面存在一些新的变量,例如官员考核评价体系、环保执法、环境费改税、排放交易制度等,“十二五”内,这些变量在多大程度上会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需要完整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作为支撑。对于政策层面,你希望提出哪些建议?
文一波:这些变量仍然属于量变,对环保产业的推动会有帮助,但与前几年相比增速不会显著提高。2014年新的商机是离“十二五”结束倒数第二年,环境治理进度会加速。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会对产业有较大推进。固废领域和大气领域增速会更快些。
关于建议,最大的政策是较严格的标准和大力度的执法。现在违法成本偏低,执法力度有限,无论对环境保护还是环保产业都不利。对环保产业不要出台太过具体的产业政策,力度较大且合理的财税政策最为重要。财政对环保的投入要以奖代补为主,并且重点向减排结果及运营环节倾斜。应该尽快出台针对环保产业的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房产、土地税及各种中间税的具体优惠政策。引领和鼓励环保企业走出去,从购买美国国债的外汇中拿出一定额度用于对外环境设施贷款与投资,且比例要不断扩大,周期尽量拉长。这样可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拉动全球需求,培育国际级的中国环保企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