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三”,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心有余力不足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的支持下,“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百家企业节能减排大调查”向业内400余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企业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反映企业的呼声和诉求。
节能减排是项“硬任务”
3成多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近年来,受国家节能环保量化任务、新排放标准要求以及社会舆论和国内外环保组织监督影响,纺织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被不断提出新要求,行业承受着愈来愈大的压力。
纺织行业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清洁生产的实施和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推广应用纺织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等手段,废水治理率和达标率得到大幅提高。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更是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国家层面,行业协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
“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百家企业节能减排大调查”共向400多家企业发放《纺织企业节能减排调查问卷》,实际收回300余份,有效问卷203份。
调查主要涉及内容包括:节能减排意识程度、能耗、水耗、排放情况,对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及使用情况,节能减排的需求及改造计划,实施节能减排的困难,希望政府和技术提供机构给予的支持等。
调查问卷显示,有83.7%的企业了解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89.2%的企业进行过清洁生产,但认为企业节能减排成效较为显著的仅为35.0%。
对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4项排放新标准,63.1%的企业表示非常肯定,36.9%的企业表示勉强可以接受。
59.1%的企业认为4项新标准对企业没影响,29.6%的企业认为4项新标准过于严格,不太适应,0.9%的企业对4项新标准完全不适应,还有11.6%对4项新标准不了解。
这表明,在国家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倡导,以及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变大的情况下,纺织服装企业在节能、降耗、减排的意识上逐步提高,全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纺织服装企业也反映了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公司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未能将节能减排的政策提上议事日程;科研力量薄弱,缺乏创新技术,以至于节能减排工作停滞不前;企业资金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节能减排工作。
绝大多数企业呼吁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投资方式多样的多元投入机制,使纺织服装行业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上取得进一步突破。
节能减排遭遇五大困难
企业有加速向监管相对较弱的地区转移的趋势
综合来看,目前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部分企业环境意识薄弱,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执行标准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分散在工业园区外的小企业,由于环境意识薄弱,环保设施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使用不正常,偷排现象屡禁不止。
管理机制粗放,节能减排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老化,排水不能稳定达标。有的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污水量大幅增加,但污水处理设施没有配套跟进,废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水电汽油煤、染化料、废水废气废热废料等的供应、利用、排放、回收、处置方法粗放;在基础计量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少,不利于节能减排的监管和实施。
节能减排研发投入不足,缺少关键技术支撑。印染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左右,对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和工艺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盲目追求近期利益,忽视甚至无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国产技术装备落后,而引进的节能节水设备价格是国内同类设备的1~3倍,使大部分企业难以承受,因此在技术设备支撑上面临困难。
产品结构、生产加工模式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严重。我国部分纺织印染行业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为降低成本,所用纤维(主要指棉、毛、麻、丝)品质较低、含杂量高。此外,染化料质量和印染用水水质差,工艺水平落后都增加了印染企业的能耗和水耗。
环保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别,各地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扶持力度和监督管理不平衡。在管理严格的地区,一些不能达标的企业有加速向其他省份转移的趋势,造成能耗、水耗、污染的转移,加大了整体治理难度。
缺人:缺节能减排专业管理人员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难点、焦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曾指出,纺织工业面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难点、焦点。
相关数据显示,纺织工业总能耗约占全国工业的4.4%,用水总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51%,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可见,纺织工业是制造工业中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之一,节能减排在纺织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必然性。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但难度相当大,而且区域、企业间进展不平衡,实现节能节水降耗减排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工艺设备改造、加强管理和完善节能减排标准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然而,在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中,还
有26%的企业无专门从事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人员。
针对“企业在节能减排中所采取措施”的调查显示,降低能耗、改进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支持度最高,均为40.4%,其次是提高原材料的产品得率、更新目前相对陈旧老化的生产设备,比重占30%,而降低水耗、防止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以及提高废弃物的有效综合利用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为15%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水措施方面,45%的企业制定了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定额管理制度,36%的企业制定了取水量、用水量的统计与报告制度,55%的企业建立了节能节水减排考核制度,50%的企业制定了节能节水减排工作责任制,55%的企业建立了年度节能减排计划。
缺钱:资金压力大
部分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研发投入不足
“尽管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节能减排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会江表示,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增加、行业门槛较低形成纺织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很多企业成了微利、甚至负利企业。而逐渐累加的养老、医疗、信贷等成本要素,更加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担。
因此,对于德棉集团这样的老牌大型国有企业来说,最大的压力还是引进大型节能生产设备时的资金压力和科研技术制约。
资金不足的问题制约着不少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表示,纺织服装行业90%以上的企业都是
中小企业,资金和技术不足是这些中小企业的通病。“资金决定了企业是否有钱、有能力去做一些环保项目,这里面包括成本的考虑等。”
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已投入与计划投入100万元以下资金的企业占43%,投入100万~500万元资金的企业占26%,投入500万~1000万元资金的企业占13%,投入1000万元以上资金的企业占18%。
调查发现,在节能减排的困难中,有57%的企业认为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缺乏新技术;30%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实行节能减排工作;13%的企业认为公司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未将节能减排的政策提上议事日程。
缺技术:技术市场鱼龙混杂
企业声音: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制定行业标准,淘汰虚假产品
在调查中,一些企业希望国家能够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扶,帮助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虽然在节能设备改造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相对于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希望国家和政府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也期望更多更好的、质优价廉的节能产品能够面世,避免出现节能不节钱的情况,防止因此加重企业负担。”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会江说,希望国家能从更高的战略发展角度考虑,重新制定纺织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纺织行业规模,形成良性健康生产竞争机制,防止无序、过度规模扩张,真正使“纺织服装”这一涉及群众重要生活要素的行业发展为朝阳行业、明星行业。
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友斌坦言,在生产制作和市场推广时因为成本上升,导致产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消费者不会因为环保需求带来的成本上涨而买单,因此,绿色生产还需要政府扶持,“只有当所有企业都进行改造以后,才能缩小企业间的价格差距。”
他认为,就政府而言,应该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同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实现
高耗能企业的能量梯级循环利用等。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快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节能保障机制,如节能税收优惠政策、能源价格改革等,提高企业积极性;行业协会也应加大行业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节能环保要靠全行业每一家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的改善,因此,国家的扶持和引导非常重要。”
“对于一个节能项目或者一个节能产品,能省多少、投资回收期最为关键。目前市场上的许多节能产品和服务鱼龙混杂,是否像其宣称的可以节能50%?实际到底能节能多少?这需要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制定行业标准,加强企业引导和重点节能厂家产品的推广,淘汰一些虚假产品。”黑牡丹集团环境能源工作负责人席中豪说道。
与此同时,席中豪还呼吁建立一套从纺织业源头到生产过程和污染防治的“环境技术验证(ETV)体系”。对纺织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染料、新助剂和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技术验证,为广大纺织印染企业提供可信的高质量的技术绩效信息。此外,他还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
典型案例
案例
安徽华茂:技术升级降能耗
为进一步加快节能降耗步伐,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对现有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在生产车间,空调、制冷等系统的管道布置力求线路简短,减少冷、热损失;管道及其附件保温材料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空调机房内采用热湿交换效率较高的喷淋方式处理空气,喷淋室内采用低阻力部件,减少系统阻力,降低能耗。在满足卫生要求的同时,尽量利用回风以节约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环节的技术工艺效率,公司在锅炉使用过程中还采用了冷凝水余热回收装置,对浆纱机排出的冷凝水加以回收,购置冷凝水余热回收装置。冷凝水经不锈钢管道收集输送至锅炉房,直排至软化水池,用于补充及加热软水。
山东德棉:提出“能效比”考核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提出了“能效比”的节能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根据这一管理办法规定,公司设立独立的“能效比”考核奖励工资,以各人的“能效比”管理得分为奖励依据,一改过去以罚为主的管理工作模式,改为以奖励为主、考核为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值班员自发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德棉集团的“经济运行分析小组”每天针对空压机的运行参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措施,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投入。这一管理办法的设立,不仅弥补了过去值班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的缺陷,而且通过实行值班区域联动机制,量化值班区域的“能效比”参数,使值班员的工作更加透明。实行新的能效比管理办法后,获得劳动竞赛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值班员个人月收入差别将会达到二百多元,大大激发了值班员的工作热情。
管理办法试运行一个月,收效明显。空压机能效比从过去的7.8多提高到了现在的8.8左右,即每月可节约电费20多万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