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三级四类分类 实现资源“变废为宝”
新春佳节喜事连连,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也较平日更多,有碍于乡村清洁活动的开展。但在横县校椅镇石井村,垃圾即便翻倍增加,解决起来依然非常轻松,村容村貌依旧干净整洁。
“村里创新研制出生态循环焚烧炉,并辅助兴建沼气池、垃圾堆放屋和晒场,建立了横县第一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石井村党委书记李克进说,村里分三级按四类进行垃圾分门别类处理,在维持各村屯“净、齐、美”的同时,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并初显成效。
自创生态循环焚烧炉已获专利
近日,让石井新街主任黄旭应最为高兴的事情,便是他与自治区工商联驻石井村干部万小龙共同研制的绿色生态循环垃圾焚烧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自2013年7月起开始研制,在实践中摸索,在探讨中完善,历经4代14次改动,实现了垃圾在燃烧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二次污染危害的目的。”回想起焚烧炉的研制过程,黄旭应感慨万千。
驱车到村里远离民居的山头,记者在该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心见到了获得专利的第4代生态循环焚烧炉。该蓝色锅炉高约1.8米,内置高温内胆,垃圾进行二次高温稳定燃烧时温度可达1200℃,再经活性炭去除臭味,水箱过滤烟尘,排出已是白色水汽。据介绍,烟气出炉温度高于800℃,所产生的二恶英类物质可基本被分解,活性碳吸附与急速冷却亦能有效减少二恶英类物质的排放。
目前,全村12个村屯日产生活垃圾约6吨,其中不可回收可燃烧物占30%。每天约花费3小时就能将垃圾燃烧处理完毕,产生的炉渣经筛选后可用作钾肥还田种植茉莉花,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了解,在“清洁乡村”活动初期,石井村里推行屯屯点火进行简单的垃圾燃烧,容易造成局部的环境污染。生态循环垃圾焚烧炉的投入使用,让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生活更放心了。“我们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该垃圾焚烧炉,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指数。”黄旭应表示。
三级四类分类将垃圾吃干榨尽
垃圾分类是安全焚烧的前提。石井村从源头抓起,分三级按四类分类垃圾,采取统一收保洁费、统一收运垃圾、统一分类、集中燃烧的模式,将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吃干榨尽。
据介绍,第一级是各农户按干、湿两类垃圾分装放两个垃圾桶。第二级是村屯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回到村屯分类屋进行第一次四类垃圾分类:可溶解的厨余物放入沼气池分解;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有序叠放,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废旧回收点;树枝、树叶、废纸等不可回收可燃烧物拉到村委垃圾处理中心;电池、灯泡、农药瓶等有毒有害物安全放置,避免再次污染,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县处理。第三级是在村委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再次分类处置。湿度大的可燃物放到晒场,晾干后再放入焚烧炉进行焚烧。
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让运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各村屯每人每年仅收取保洁费36元就能够维持该机制的长期运转,其中26元上缴村委,10元自留各村屯日常保洁。
“变废为宝”提升保洁员待遇
曾经因为工作较累,待遇偏低,石井村的保洁员流动性较大,有的干不到两个月就辞职了,很难再招人,导致村屯卫生打扫不及时,出现“脏乱差”反弹的现象。如今,石井村各家各户做好“门前三包”,保洁员队伍建设也得到不断的强化。村委、村屯共14个保洁员通过自己报名、公开竞聘的方式推选出来,责任心更强、结构更合理,,每月的收入也让他们感到满意。
林国明现年50多岁,是石井村的低保户,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今年9月,在村里再次招聘保洁员时,他竞聘上岗,负责垃圾第三级分类工作,并将不可回收可燃烧垃圾进行集中焚烧,每月工资2200元;除此之外,每月将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运到废旧回收点,可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家里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林国明高兴地说
石井新街的保洁员李文廷,负责村屯公共场所的卫生及垃圾第二级分类工作。他每天晚上8点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分门别类放好,待第二天上午6点村委保洁员将垃圾拉走。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则自行运到废旧回收点,厨余垃圾所产生的沼气也归他使用。“做好村屯保洁的同时,又不耽误白天的农活。”李文廷说,他每月保洁员工资约1000元,同时还有处理废旧品的收入约500多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