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乃一份尴尬“提案”
目前,盘点全国29个省份已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雾霾”成为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大热词。如何缓解“十面霾伏”,保障呼吸安全已是民生最大期待。连日来,陆续抵京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不少人带来了有关大气污染的议案、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说,千丝万缕的利益链,让一些地方治理雾霾时投鼠忌器。应当将“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约束性要求,建立起刚性约束机制。政协委员孙太利说,治理雾霾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挖出监管不力背后可能隐藏的腐败,有无官员从中捞取过好处?
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建言献策,充分传递出广大民众的期望。事实上,这两年来频繁上演的“十面霾伏”,本身就是摆在全国“两会”上的一份尴尬“提案”。当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纷纷受到雾霾天气侵扰时,公众的生产生活乃至身体健康受到不小影响。而且,权威机构还发出“雾霾有毒”的警示。于是,我们无奈地看到,不仅一些城市的“雾霾诊所”开始挂牌营业,而且,不少医院内因雾霾导致的就诊人群也呈大幅飙升态势……
试想,如果老百姓连呼吸新鲜的空气都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时,又何谈建设美丽中国呢?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的因素有很多,但关键祸根在于不少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于保护环境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监管不当等。比如说,不少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将科学发展观抛于脑后,置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置之于不顾,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大开“绿灯”,这自然为环境污染问题的上演埋下了重要“祸根”。
有些地方官员虽然嘴上大喊“公交优先”的口号,但却舍不得投入资金为人民群众打造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体系,他们宁愿耗费巨资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景观工程”等,但对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公交服务却舍不得投入。不少官员虽然口口声声倡导公众要“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等,而自己却始终坚持乘坐严重超标的“豪华座驾”,政府部门的公车数量以及使用频率也总是“有增无减”。
甚至,有些官员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狼狈为奸,他们或是持有污染企业的股份,或是在收取了“好处费”之后,便对企业的恶意排污等问题“视而不见”。有些时候,即便是面对百姓的投诉举报,也总是想方设法为污染企业充当“保护伞”。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环保监管部门也总是热衷于“以罚代管”,将手中的执法权变身为敛取钱财的“摇钱树”,让百姓深感寒心。
应对雾霾侵扰是一项“全民运动”,对于每一位公众来说,都应当学习爱心企业家陈光标的环保情怀,从自身做起,通过绿色出行、远离烟花爆竹等行动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于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环保部门来说,更应当切实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切不可盲目为了发展经济而将自然生态环境置于不顾,更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以牺牲公众的健康为代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