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长制成为长治河的永续动力
水是嘉兴的符号和财富,但不知从何时起,水成了水乡嘉兴的心头之痛,治水也成为这座城市谋求转型发展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
怎么治?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水的污染背后各有各的原因,各地治水也各展其招、各显神通。而素有敢为人先特质的海宁,在治本清源上下了不少功夫:面对多头管理造成的“都管都不管”的治水怪圈,海宁在全省率先构建起一人牵头抓总的河长制治水体系;面对保洁、封堵无法根本改变水质的治水窠臼,海宁又在嘉兴较早实现治水战略转型,把治水的重点从岸下向“一河两岸”拓展;面对“干部干、群众看”的治水尴尬,海宁又采取了最为有效的群众发动机制,营造了全民治水的浓厚氛围。
事事想在前、谋在前、干在前、经验在前、成果在前,让海宁在治水中先行一步,快人一招。其求真务实的治水探索、化茧成蝶的治水变迁,也反复印证了,党委、政府的决心有多大,成绩就有多大。而这种决心,最终构成了海宁治水从河长制的试水到长治河的深层实践。
从河长制到长治河,首先要有植根于心的治水理念,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当前责任在我”的执政意识。坚决抛弃“带血GDP”、“带色GDP”的即期政绩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的诉求放在心坎里,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执政的标尺,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一件去破难,努力解决好治水这个最大的民生诉求,以治水成果检验我们对百姓的温度和热度,以历史检验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从河长制到长治河,必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治水观。在治水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敢于破解问题。以问题倒逼不断健全河长制的制度体系,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长效保障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生猪减量提质、农村污水入网、工业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的推进,加大对破坏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科技手段、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巩固治水成果,提升治水实效。
从河长制到长治河,还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赋予群众在治水工作中的评价权、参与权、监督权。海宁市正是借助媒体曝光、发动群众挑刺、网上网下联动,最大限度地争取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治水尴尬。海宁实践表明,我们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来爱水、惜水、护水,才能将治水的单兵作战转化为全民的治水自觉,才能构建起一张牢不可破的治水网络,才能真正形成持久治河的有力保障。
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嘉兴的水环境重回江南水乡的韵味,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干部带头、全民自觉、制度保障,既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又扎扎实实地走稳每一步,相信水会更美,嘉兴会更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