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雾霾袭城 环保意识该觉醒了

更新时间:2014-03-18 15:14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 阅读:1144 网友评论0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不仅需要马上治理,更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一起寻回蓝天白云。

只有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上深刻反思,环保才能真正展开。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思维惯性,只会遗祸子孙。

新年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据最新气象报道,未来三天内,雾霾天气仍将持续,整体上呈中东部向南部和沿海地区扩散趋势。

为何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多久?面对雾霾天气,应该怎么办?

态势:扩张趋势雾霾天气一路向南

中央气象台在12日已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严重污染。

1月9日以来,北京、石家庄等城市就被雾霾笼罩。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了一条深褐色的“污染带”。其中深褐色点位最密集的在京津冀地区。

中央气象台13日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京津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江苏中北部、四川盆地、重庆西部、湖南中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中北部等地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多地PM2.5指数直逼最大值。

与此同时,全国出现了大范围、极其严重的污染过程。11日,污染带尚未扩展到沿海地区,而12日夜间,沿海的污染程度也在加重。中央气象台13日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因为冷空气比较弱,四川盆地、华北平原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数日。

应对:启动应急出行安全备受重视
  
13日清晨,北京持续几日的雾霾仍未消散,空气污染严重,行人大多戴上了口罩。这是今年北京按照新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信息后,最严重的一次污染。

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网友自嘲为“人肉吸尘器”,还有网友用“爆表”来形容北京的PM2.5浓度值。北京“PM2.5口罩”销量激增,部分药店更是面临断货。

北京市将继续执行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的各项措施,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30%公务用车等强制措施。北京市教委要求极重污染区域区县中小学未来3天停止学生户外锻炼活动,体育课安排在室内。

其他各地雾霾严重的城市也将采取应急措施,如南京已经启动了空气质量应急预案。目前已经与气象部门一起进行会商,准备进行人工降雨。

记者13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截至当日8时,受大雾影响,河北京哈高速、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四川沪蓉高速、包茂高速;湖南沪昆高速、泉南高速等局部路段通行受阻。

针对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发布防御指南,提醒公众雾霾天气影响身体健康,居民需适当防护;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应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成因:雾霾袭城污染才是罪魁祸首

“借我一双慧眼吧!”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感叹,想在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雾霾原因所在。为何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多久?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加重。而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环保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这几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从大的方面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倡议:从我做起一起找回蓝天白云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便会不时遭遇这样的情况,这既有气象原因,但更多的是污染排放原因。此次雾霾天气多发生在机动车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若无高浓度PM2.5,何来雾霾之“偶然”。

每当这个时候,受到切肤之痛的人们总会有很多反省和思考。诸如此次,已有不少专家站出来说,要建立空气污染区域联防制度;也有专家说,PM2.5的治理需要很长时间,我们每个人更该从自身做起,从减少开车,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开始。

然而,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微博成千上万的转发,一方面是民众对于空气污染程度的惊讶、愤怒甚至惊恐,另一方面依旧是我行我素的生活,不真正重视,谈何改变?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环保部门的努力,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更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英国的许多城市在上世纪40年代也曾经经历过灰霾天气,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找回蓝天”。

痛定思痛方能不重蹈覆辙

28年来最冷冬天的寒意还未散去,眼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又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中,出现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并正在向沿海地区蔓延。

当雾霾来袭,空气质量下降变成“毒气”,才真切地感受到环境与我们是如此的休戚相关,环保是如此的重要。

这场正在全国蔓延的雾霾过程,以其范围之广、污染之重,正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如果环境受到污染,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都将难独善其身。就此而言,或许此次雾霾天气会很快过去,但深刻反思和切实行动却不能停步。

我国环保事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40多年来,环保与发展经常矛盾地纠结在一起。即使在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作秀,“与环保事业同行”沦为一些企业谋利的招牌,甚至对于广大的公众来说,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都是一件矫情而虚伪的事情。

虽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正在被摒弃,各地也纷纷出台法律法规开展环保,但不得不说,环保理念仍未真正深入人心、见诸行动,能够称得上环保政府和环保市民的寥若晨星,哪怕是从谋求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践行环保依然是一道利益趋向的选择题,而非一道环境伦理的必答题。

1952年伦敦爆发烟雾事件最终使多达12000人因患病丧生。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放在环境保护上,如果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有可能重蹈覆辙。同样,如果让更大的痛苦成为推进环保的动力,不仅可叹可悲,更将于事无补。

只有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之上深刻反思,环保才能真正展开。环境保护进行顶层设计,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与个人生活,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我们依然将自己看成自然的主宰,环境只是实现诸多欲望的工具,甚至将人与环境的密不可分理解为纸上文章,一味地索取和破坏,付出与修补沦为空谈。那么,当环境因不堪重负而崩溃时,也将是人类的丧钟敲响时。

本报官方微博调查显示,八成以上人认为佛山空气质量时好时坏

根据市环保部门的监测,2012年,佛山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呈好转趋势,SO2、NO2、PM10等三项污染物年平均浓度较2011年均有所下降。不过,从去年5月25日至12月23日,按照新标准监测,全市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超过新标准限值(35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在本报官方微博昨日发起的空气质量调查中,共有46人参与投票、转发和评论。超过八成市民认为佛山空气质量时好时坏。网友“三寸钉不锈”说:“在佛山一环走一圈,你会看到个别高高的烟囱冒烟严重。在南庄紫洞大桥旁也见过。”而网友“徐思敏XSM”也认为空气质量变差,是由于工业生产的污染物未能得到处理。

针对市民所关心的问题,昨日,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我市部署了七项工作举措,以治理PM2.5污染为重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收严环境准入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电力行业降氮脱硝工程实施;以加快淘汰黄标车、黑烟车整治专项行动等手段为主要抓手,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截至去年底,我市黄标车保有量从原来的20.5万辆减至约17.9万辆,比前年同期减少2.6万辆,淘汰率为12.68%。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快推进燃煤、燃重油、燃木材小锅炉淘汰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833台锅炉完成了治理(或淘汰)任务,完成率超过75%;开展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防治工作,目前全市已有247家重点企业按照进度完成了治理任务,完成率超过70%;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去年有35家企业获得了省级清洁生产企业的称号,21家企业获得了市级清洁生产企业的称号,76家企业通过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化这七项工作举措,治理大气污染。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环境空气污染复合性、区域性特征仍将加强,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很可能出现反复,空气污染治理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治理雾霾天气须先除“雾霾思维”

何谓“雾霾思维”?就是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和公民对于自身不经意制造污染的危害认识模糊,有冷漠颗粒、私欲颗粒、麻木颗粒在模糊意识中混杂,最终形成一种“雾霾思维”,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一些管理者对禁止污染排放喊得轰轰烈烈,做得偃旗息鼓;一些地方政府公车管理也是禁得信誓旦旦,行得肆无忌惮;一些公民的私车驾驶也是说得冠冕堂皇,做得我行我素。

如何铲除“雾霾思维”呢?一是思想教育疏导,二是实行强制措施。思想教育疏导就是要让管理者和公民认识到,雾霾天气是一种灾害,是危害健康的毒药。管理者和每一位公民都要清晰地认识到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别再做“雾霾灾害”的帮凶。强制措施,就是必须制定十分严厉的禁排举措,倒逼人们的“雾霾思维”。

雾都伦敦:治理环境五十年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因空气而引发的灾难,也促使英国政府下定整治环境的决心。目前我们的空气环境并不乐观,英国的做法也许可以借鉴。

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灾难降临英国伦敦。伦敦数日无风,雾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粉尘。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聚,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治理:伦敦烟雾事件后,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过50多年不懈努力,对伦敦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治理。

一、立法先行下重药除病根

伦敦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

英国政府还立法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上世纪70年代,推出《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场所必须采取最有效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从1995年起,英国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各地政府必须制定措施,使管辖城市的空气质量在限期内达到国家标准。

二、发展公交定严法治私车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如:推广无铅汽油;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并对其进行测试。

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措施,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买路费”,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前不久,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

三、科学规划细化评估堵漏洞

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通过了严厉的治污法案,对违规排放污水的机构实施法律制裁。当局还制定了严格水质标准,定期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检测。泰晤士水务公司投入巨资改善了水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些科学规划和管理措施,促进了泰晤士河水质的改善。

英国的规划许可体系也是保证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土地开发利用的申请规划必须有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否则难以通过。

结语

雾霾袭城市,有气象的偶然因素,更有污染的必然所致。切实防范偶然背后的必然,找回清新空气,不再给雾霾天卷土重来之机,当是此次“大雾迷城”的启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雾霾袭城 环保意识该觉醒了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