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行为急需规范
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日益增多的监测任务,监测工作中不免存在监测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出现问题原因主要有:监测人员和设备不足,部分监测设备老化,影响数据准确性;由于部分排污口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无法进行水流量或部分气排放流量的监测,而且委托性监测均由企业出车,由于监测频次的要求和路途较远,企业有可能提前对污染设施做手脚,影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随着监测标准及方法的不断修正与完善,部分监测人员对新标准及方法不熟悉,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规范及应用、监测设备校准及维护等技能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二是严格按照监测规范进行测报,落实保密措施。现场监测、采样时,严格按照批准后的方案进行,并监督企业生产工况,现场填写相关原始记录并复核。除委托监测外,其他污染源监测在实施前需严格保密。样品采集后按有关要求进行保存、运输,并在规定时间内送回实验室办理交接手续。监测人员负责原始数据的记录、转换、计算和处理,并保证数据准确、完整、安全。监测人员不得干预、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监测报告在签发前,未经许可,不得向外透露监测数据。
三是制定监测人员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和操作细则,加强对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工作。由于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不可重复性,往往不可能再次赴现场进行监测,而监测数据的认可主要在于程序的认可和数据质量的认可。省级环保部门不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由原监测单位负责,于是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及其所属监测站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极为关键。要制定相应的现场监测规范和细则,包括监测项目的主题含义、开展监测的依据、采样的步骤、采样仪器的使用方法、仪器维护与校准的方法、采样中应注意的事项、采样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应采取的质控措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