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奥运模式”须常态化
今年下半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北京举行。APEC时隔13年后重回中国。出于对会议的高度重视,北京市政府打算参照“奥运模式”,采取部分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限排等措施,并跟周边省市开展联防联控,全力做好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奥运模式”曾让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保持了良好的空气状况。但这一举措真的只能应急吗?对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如何才能治标又治本?这些问题都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坦白来说,“奥运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级地方政府的严格执法。虽然当前对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仍存争论,但不可否认,来自企业的排污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是重要的罪魁祸首。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化工、造纸、钢铁等高污染企业以及汽车行业仍是地方政府的税收大户,甚至是主要的财政来源。在一些重大会议举行的关头或在上级部门制定的时间段内,用最严格的执法去限制企业和汽车排污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时间过长,政府部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容易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并非“奥运模式”难以持久,而是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和对污染企业的执法态度不够坚决。然而,在“十面霾伏”不断上演的当下,空气污染治理已成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用“奥运模式”治理空气污染,理应成为常态化。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应痛下决心,进一步明确治理空气污染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重要性,加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和力度,让“奥运模式”成为日常模式。当然,也应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量减少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的后顾之忧,以加速低碳时代的到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