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欲确定污染源 外媒称治污路“尚很遥远”
今年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将向社会公布雾霾“源解析”报告,雾霾重镇北京、天津、石家庄则要在今年6月底前就公布相关数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6日报道,通俗来说,“源解析”主要分析PM2.5来源分成哪几大类,每类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是多少。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日前公布的初步解析结果是,上海的工业(32.9%)和交通(25.8%)是最大污染源,合起来制造近六成的污染,外来污染物则仅占两成。
专家称,到电厂、钢铁厂、餐馆、农田等处采集数据很不容易。数据带回实验室后,还得通过仪器分析,再利用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以餐馆为例,采集数据时先要细分是中餐馆还是西餐馆,中餐馆里再分类上海菜和其他菜系,原因是它们所产生的PM2.5不尽相同,这多少解释了为何北京去年表态要取缔露天烧烤来整治污染。
若是研究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则要把汽车、船舶或飞机等移动源的不同年份、车船机型、吨位、控制技术等指标纳入考量。上海官员称,上海环境监测部门是从2009年才开始采集源解析所需数据,这和欧美国家相比仍处在初级阶段。
报道称,基于中国的环境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当局费尽心思找出污染源恐只是千里之行第一步,后面的路尚很遥远。
按照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之前的说法,“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是制约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瓶颈之一。然而中国过去几年在云计算技术搭建、大数据分析上的井喷式发展也令人纳闷,中国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是否卯足了力,为当局提速揪出雾霾“元凶”尽责。
诚如上海有关当局所言,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等一整套程序或许现阶段还不尽完善,而信息本身的公开与共享(不足),有时或也制约了接下来的发展。
报道认为,如果“源解析”等环境监测、治理的环节能逐步放开让市场发挥作用,以政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或许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同时减轻当局在这方面的投入,把更多精力和财力转向立法和监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