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军: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奖励政策应扩展到其他行业
随着《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草案)》完成第四次审议并最终通过,资本市场再掀“环保热”。在外界看来,环保产业的发展或因环保法的修订更加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
中国能源报:据公开报道,截至2013年末,永清环保全年在全国减排二氧化硫达到127万吨,削减氮氧化物达20多万吨,今年预计会达到什么样指标?
刘正军:近年来,在脱硝、脱硫领域,永清环保依托大气治理六大核心技术,相继提供了一揽子一流的烟气排放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范围已覆盖辽宁、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贵州、四川、广东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异地工程管理与运营经验,预计今年在全国承接烟气脱硫工程可减排二氧化硫151万吨以上,在钢铁、冶炼行业脱硫技术及设施运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中国能源报:电力行业强制脱硫的政策已经实行近10年,脱硫市场是不是接近饱和?永清环保如何看待脱硫脱硝市场前景?
刘正军:目前,电力行业针对脱硫脱硝出台了一些电价补贴政策,通过这些鼓励政策基本实现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我建议借鉴电力行业的经验,对钢铁、水泥等行业也实行类似的鼓励政策,这将会促进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减排。同时应该对环境治理企业实行免税政策。
脱硫脱硝这个行业确实很大,但在电力脱硫脱硝领域,我们要超过国内某些强大对手已经很难,与其这样,不如专注于新的细分行业,我们在钢铁脱硫脱硝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再如,我们是国内上市公司里第一个做土壤修复的。
中国能源报:去年以来,永清环保签订了不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该领域未来有何布局?
刘正军:永清环保力争未来几年获取8-12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项目规模10000吨/日以上,结合已有的新余、衡阳项目,达到总规模接近13000吨/日,当日处理规模突破10000吨/日时,在行业内将具备一定影响力。
根据目前战略定位,公司在湖南省内外拓展市场的同时,将重点关注项目并购。
中国能源报:“新余模式”开启了政企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新模式,该模式有何最新进展?能否在全国复制推广?
刘正军:2012年3月,永清环保与江西新余市政府签订了《合同环境服务框架协议》;2012年底,新余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地级市,永清环保也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开创了我国政企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新模式。
该试点具体实施分为四步:一是对区域进行深度调研,全面调查和分析现有的环境问题。二是完成环境保护和专项治理总体规划,并依据规划找出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制定具体的区域环境治理整体方案。三是推动项目实施,全面负责项目的投资、设计、施工、设备供应、质量控制、运营管理等。四是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全面改善区域环境,并对治理效果负责。
目前,已经完成前期调研和规划编制。双方建立了合同环境服务工作组和合作机制。首批合同环境服务试点七大重点项目顺利开展,按计划有序推进。根据不同环境领域的具体特点,双方对服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探讨,包括:商务合作模式、服务标准流程、规范的服务合同等。
截至目前,永清环保已经与多个城市和大型企业签订了合同环境服务协议,极大地拓宽了公司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近日,环保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同意开展环保服务业试点的通知》(环办[2014]377号),永清环保也入选首批环保服务业试点。
在合同环境服务领域还需要政策机制等外部环境的改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决策,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重点工程。这一模式可以为国内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中国能源报:国家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永清环保对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何政策性建议?
刘正军:环保产业是我国治理污染的主力部队,但目前定位不清晰,资金、政策等“装备”落后,相对于“强大”的污染问题来说,战斗力很弱。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节能环保产业之外,都有较为明确的管理部门。总体而言,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环保产业发展目前面临这样的窘境——想推动的,没有相应的手段;有手段的,又不直接管辖。环保产业要发展,需要技术进步,目前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国家虽然有一定的支持,但力度远远不够。从行业现状来看,目前的环保行业还没有产生千亿级企业,就是因为缺少有利于优秀企业成长的土壤和游戏规则。
推行专业化环境治理,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建议盘活治污体系的资产,比如现有污水厂的资产盘活。为支持专业环保公司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并缓解资金压力,可考虑设立一支类似美国超级基金那样的污染治理基金,成为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实现环境改善,大规模的投资必不可少。我国过去10年的环保投入大致在3万亿元到3.5万亿元之间。对照国外的治理经验,要实现治理目标,环保方面投资至少提高到GDP的3%以上。目前,资金已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显然不够。在此形势下,建议尽快创新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为环境治理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