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治理雾霾从“根”入手 八句话助力节能减排事业

更新时间:2014-12-17 09:5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作者: 阅读:2194 网友评论0

改善环境质量,治理雾霾,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平衡。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加强末端治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才是根本举措。动员公众参与治霾,也是除霾必备良药。

治霾,就是在还债

谈到该不该防治灰霾,社会上有很大的共识;谈到如何防治,意见就不那么统一了。我们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过大,平时的治理速度又赶不上污染速度,欠下的环境债太多了。灰霾天气,正是环境对我们的报复。环境不是无情物,人对它好,它也对人好,人欠它的债,它肯定没有好脸色。我们不想要灰霾,就得善待环境,主动还债。防治灰霾,乃至防治水、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都是在还债。还债不单要出钱、出力,还得节制欲望,跳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思维,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真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按理说还旧债时不该再欠新债,可现实不是这样,一些地方环境已经不堪重负,仍在想方设法上马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的项目,仍在侵占山水林田湖;不少人固守粗放生产生活方式,不给生态环境喘息之机,旧债未还,又欠新债。如此这般,积重难返,谈何环境改善?

还债,当然得量力而行。许多人不愿意因为治霾影响自己的生产生活,心情可以理解,政府出台政策也应考虑公众的承受能力。治霾的效果与我们还债的力度成正比,要做好与灰霾长期战斗的打算。

说到底,改善环境质量,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平衡。以多大的成本偿还环境债,决定这一平衡何时实现、持续多久。

治理雾霾须从“根”入手

“应对雾霾,我们是做了很多工作,但基础研究太少,导致对雾霾的了解太过匮乏。”有专家如此表示。

2012年“雾霾”一词获得年度十大热点词之首,并在2013年继续蝉联“桂冠”。不过,这并未使雾霾研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时至今日,面对雾霾,更多的是治理,而不是研究。

风道治理雾霾不正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吗?

风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雾霾,但规划城市风道这种方法不能产生“持续的风”。如果能产生连续的、强烈的空气流动,风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应急策略。

WWF研究人员称,当前的雾霾呈现出跨区域污染和跨区域治理的特点,而且霾的产生是经济发展模式落后造成的。因此,从根本上治霾,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能源转型与工业升级),不能用应急的方法图一时安稳。

霾的产生主要来自工业和能源生产的排放。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加强末端治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才是根本举措。

降低雾霾,不能总在产生之后去补救,而是要在雾霾产生之前着力控制。比如,通过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降低交通出行;注重乡镇发展,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加快基础研究的脚步,对雾霾产生形成深入全面的分析;深化能源转型,提高能源效率等。

节能减排莫忘“治霾八句话”

今年8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简称《准则》)。其中“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这八句话含义尤为深远。

这八句话,前两句说个人防护,后四句说个人减排,第七句说举报监督,最后是总结。考虑到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知程度,在每句话的后面还有具体解释。据说,《准则》出台前,有关部门曾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界人士的建议,与会者期望《准则》内容通俗、易记,核心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可以说,目前出台的《准则》就体现了这些期望,因此成为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知识的简明读本。

比如,在“减少烟尘排放”的后面,首先讲了怎么做:不随意焚烧垃圾秸秆,不燃用散煤,少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接着解释为什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露天焚烧垃圾、落叶、杂草、秸秆等废物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散煤的硫分和灰分比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大量燃放烟花爆竹、露天烧烤食品产生的烟尘也会加剧大气污染。这样的内容设置简单明了,能够帮助人们自觉减少烟尘排放,践行节能减排。

雾霾危害人体健康,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家都积极支持治霾。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却又都是雾霾的制造者,在众多的污染源中,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构成了雾霾形成的原因之一。例如,人们喜欢用的一次性用品,虽然给人们带来短暂便利,但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负担。仅一次性筷子,我国每年就消费450亿双,约合木材166万立方米。可在外就餐时,能自觉抵制一次性筷子的人又有多少?

同样,人们都知道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空气,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行驾车上班。自己倒是方便了,尾气排放却越来越多。当然,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待完善,致使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体验较差,也是不少有车族选择自驾通勤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在距离较短或适中的条件下,即便是有车族也应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通勤,既减少了尾气排放,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果大家都从自己做起,就餐少用一次性筷子,上班少开车,自身先建立起治霾的“小环境”,那么社会上的治霾“大环境”就会得到相应改善。

动员公众参与治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正面引导。环保部《准则》的出台,对动员公众参与治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就是推动《准则》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扩大知晓面,提高认知度,发动公众积极参与,自觉在生活中节能减排。

用“治霾八句话”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携手共建美丽中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治理雾霾从“根”入手 八句话助力节能减排事业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