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精细管控 按尾气排放限行
“我们花了快30年的时间,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天气。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墨西哥城空气质量管理局负责人安东尼奥·麦迪阿维亚博士对本报记者感慨。
从他的办公室望出去,天空湛蓝,蓝花楹盛开夺目。远眺80千米外的托卢卡火山,连山上的积雪都清晰可见。在空气质量管理局的监控屏幕上,来自城区42个监测点的数据,正反映着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每隔一小时,实时数据都会发送到网上和移动终端。
2013年,墨西哥城有超过220天空气质量为“优”或“良”。这个曾经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被联合国誉为治理典范。
持之以恒的精细化管理,污染最严重城市空气变好了
上世纪80年代,墨城总是笼罩在一片“黄灰色的烟雾”中。当时,雾霾天气导致迁徙到墨西哥城的候鸟大量死亡。记者的邻居艾欧尼斯女士说:“小鸟在天上飞着飞着,就会突然掉下来摔死。那时候的空气实在太糟糕了。”
据墨西哥卫生部统计,1984年至1988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疾病的患者人数从100万激增到220万。有媒体称,墨西哥城是这个星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严重的污染是墨城高速发展的伴生物。过去几十年间,城区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0平方公里,人口从300万猛增至2000多万。这个超级都会集中了墨西哥全国一半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拥有520万辆机动车和5万家工厂。
同时,墨城平均海拔2200米,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77%,燃料无法充分燃烧,加之城市三面都是高山,有害气体很难自行消散。
严峻的形势使墨城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
麦迪阿维亚拿出一张图,展示了墨城近30年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图上可以明显看到一条向下的曲线,每一个折点,都标注了一系列治理举措:1986年,提升汽油品质,工厂改用天然气;1989年,实行机动车限行……
1986年至今,墨西哥一共制订了超过50部专门的法律法规,从工业排放限制到机动车管控,从监控预警系统到油品质量标准,从应急处置机制到绿化带分布,甚至烟囱高度都有详细规定。
有了法规,还必须有执行力。1989年,墨城出台了首个《联邦区空气清洁计划(1990—1995)》,提出加装监测设备、使用清洁能源等41条行动方案;此后,又分别在1996年、2001年、2010年陆续出台了三个后续清洁计划,将治理目标和措施分阶段执行。其间虽经历多任市长和政党轮替,但“五年计划”始终如一。
相比1989年,如今墨城空气的铅含量减少了98%,二氧化硫减少了88%,悬浮颗粒减少了68%,一氧化碳减少了80%。对这个既不靠海、又处高原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来说,堪称奇迹。
限行不再“一刀切”,而是按尾气排放状况决定
谈到对改善空气质量最有力的举措,麦迪阿维亚博士告诉本报记者“限制机动车是最有效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关闭和迁移出污染企业后,机动车尾气成为墨城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贡献了80%的污染物排放。墨西哥环境法中心的数据显示:90%的一氧化碳、45%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这些有害气体经过阳光照射,又产生臭氧、气溶胶等次生污染物。
因此,1989年,墨城政府开始推行“今天不开车”计划,根据尾号将机动车分为五种颜色,每种颜色每周禁驶一天,重污染天还会升级限行令。
“这在刚开始确实减少了上路车辆和污染排放,但很快人们就找到了规避的办法——买第二辆车。”麦迪阿维亚博士说。数据表也显示,限行政策施行两年后,空气质量的曲线出现反弹。
于是,到1998年,墨城政府修改限行政策,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据尾气排放状况来决定限行与否:所有车辆每年必须接受两次尾气检测,检测结果分为“00(新车)”“0(符合严格排放标准)”“1(符合一般排放标准)”和“2(符合最低排放标准)”四种标识。“0”“00”标识的车辆不限行;“1”和“2”标识的车辆,平常日每周限行一天,每月还有两个周末日不得上路。
据2006年的检测结果,200多万辆获得了“00”或者“0”的机动车,每年排放有害气体5273吨,150万辆获得“2”审核的车辆,则排放了35604吨。这意味着,一辆被限行的旧车,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就达到新车的9倍。
麦迪阿维亚博士办公室挂着一张巨大的计划图——《联邦区空气清洁计划(2011—2020)》。该计划包含81条治理办法,每个办法又包含具体的措施和细节共116项。“治理空气污染,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对任何可能的污染源采取相应措施。”麦迪阿维亚说,当年的五年计划,如今已经升级为十年规划——这不仅意味着更长远的规划,也说明在经历了近30年的治理之后,改善空气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