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惠州:做一个后来居上者

更新时间:2015-04-27 09:5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姚伊乐 黄慧诚 邢飞龙 阅读:1934 网友评论0

  

在全国上下唱响“改革开放奔小康”、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数十年间,还有不少地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粗放发展的洪流。  

惠州是其中的一个。  

处于珠三角地区的惠州,在发展初期,经济上被周边城市迅速甩开,却也因此得以保住良好的生态环境,储存了充足的环境容量。这在当下已经弥足珍贵。  

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期的发展中,由于避开了粗放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陷阱,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发展起点更高,前进的步伐更为轻松。  

这让惠州敢于提出一个超前的目标:力争到2017年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比全国提前3年、比广东省提前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国土面积占了珠三角1/4、经济贡献却不足5%的惠州来说,用今后3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年均增长要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在巨大的经济增长压力下,另一项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性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势必要加倍。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巨大。”惠州市环保局局长黄水祥说,不仅要通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避免增长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同时,还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根治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  

无论如何,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今后3年,惠州面临着一场高强度、持久的攻坚战。  

慢热的惠州:多年坚守环境红线,留存足够的环境空间,积蓄深厚发展后劲  

在珠三角,惠州发展可谓“慢热”。虽然区域面积占据了珠三角的1/4,但贡献的GDP只占珠三角的5%左右,在2013年才首次超过中山市名列第五。  

惠州市的发展起点不高,驱动经济的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布局的石化工业。而后,随着广州、深圳、东莞几个邻居迅速崛起,惠州成了周边城市产业升级转移过程中的洼地。接收、吸纳这些产业,对于惠州来说,具有迅速赶超的巨大诱惑,但也面临着污染产业转移的巨大风险。  

“实际上,惠州对引进企业一直很慎重。”黄水祥告诉记者,近10年来,对于电镀、制革、印染等行业,没有新批过一家企业,对于已有的老项目,则不断进行整改升级。此外,除了行业限批,惠州市还有流域和区域限批。  

“这些限批由来已久,最开始可以说是被动的。”黄水祥坦承。惠州处于东江中下游,东江不仅是广东省的重要饮用水源,香港7成以上用水也要依赖东江。由于地理位置敏感,为保证香港饮水安全,东江水质受到严密监督。东江流域的项目审批长期受限。  

黄水祥讲起了早年的故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惠州曾引来一个投资不小的柠檬酸厂,项目已经建了一半,但因为当时技术水平所限,柠檬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难以处理,项目也因此被关闭。  

“只要产生污水,生产金子都不要。”黄水祥和他的同事们都对当时主管市领导的话耳熟能详。  

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则为当地带来了积极的环境影响。42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即便在今天也是相当诱人,但争取到这一项目的惠州,受益更多的则是先进的环境理念。10年的谈判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黄水祥念念不忘的则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两件事。  

一件是“鸟巢事件”:清理项目用地时,壳牌工作人员发现在树上的鸟窝中有尚未孵化的鸟蛋,于是,项目方坚持将清理工作延后,待鸟蛋孵化后才砍伐树木。另一件是“珊瑚事件”:在码头建设过程中,发现海底有珊瑚生长,项目方为此另行花费200万元将珊瑚迁移至深海。  

“这两件事在当时非常具有示范效应,也很轰动。”黄水祥说,不但对惠州市政府部门,对惠州市民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惠州市的环境意识似乎就是在那个年代的多种效应下扎下了根。早在1992年,惠州市就启动了梅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这是东江流域的第一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超过了当时的城市供水能力,秉承的是“适度超前”的原则。此后,随着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在2002年,惠州就已经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黄水祥说,看似当时限制了惠州的发展步子,但却避免了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同时,也积蓄了深厚的发展后劲。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这个后发优势已经逐步体现出来,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也开始显示出“跨越”的特点。  

赶超的惠州:坐拥环境优势,克制而智慧地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惠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总目标的过程。”对于惠州“奔小康”,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如此表述。  

珠三角第一梯队是广州、深圳,第二梯队是佛山、东莞,惠州目前位列第三梯队。据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经济总量在广东省排名第四的东莞市GDP是5881.18亿元,排名第五的惠州是3000.73亿元。要步入第二梯队,惠州的经济总量要超过5000亿元。  

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要在2017年步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最为紧迫的是时间。  

时间不足,力度来补。的确,惠州这几年“蛮拼的”,也颇有成绩。比如,经济上,从2008年~2011年,用4年时间实现GDP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之后又用了3年,到2014年,惠州市经济发展又有了3个突破: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元。  

惠州的成绩得益于转型升级。据黄水祥介绍,转型升级有两条路径,其一是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构建新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石油化工是惠州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惠州引进了中海油、壳牌公司在大亚湾建设石化基地,由于产业水平高,去年大亚湾石化区PM2.5的浓度比全惠州市平均水平还低。  

另一条路径就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一端搞研发、一端搞市场。惠州市惠东县是全国重要的女鞋制造基地,近年来通过走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路子,大大提高了节能减排水平,区域环境也更加优化。  

目前,惠州市已经形成了较为优化的产业结构。经过长期培育,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已经成为当地两大支柱,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知名的产业基地。同时,惠州还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1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两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6.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60.2亿元,增长7.3%。目前,惠州三产比例调整为4.7∶56.6∶38.7,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  

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正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高新区元晖电子产业园总经理邓志权告诉记者,这个以LED产品为主的高新企业园区,前身是一个规模颇大的电镀基地,政府花了两亿元的代价,引入了元晖这家目前国内LED行业的领军企业,取代了电镀产业发展。  

在发展大工业、大石化的背景下,惠州市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去年,惠州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地级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保持在国家优秀行列,2014年更是在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月度考核中名列第六名;最近,广东省环保部门公布了全省14个海洋城市的近岸海水质量,惠州市名列第一。  

惠州的实践证明,生态绿色和工业新城可以完美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可以兼得。  

绿色的惠州:强力治水,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打破环境瓶颈  

2014年,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虽然已经较好地守护了“绿水青山”,但要实现全面小康,环境质量仍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内河涌和广大农村的环境问题。  

“这是两块硬骨头。”黄水祥表示。  

惠州的水系非常发达,既有大江大河,也有不少小河涌。记者走访了惠州市的东江和西湖,也走访了一些城市小河涌及一些农村。  

东江水质清澈,江风和畅;西湖山水明净,游人如织;但陈江街道段的陈江河却是又黑又臭,令人望而却步;一些农村腹心地带的水塘、溪流也黑不见底,污浊不堪。  

河道整治已经成为惠州的重点工程之一。据黄水祥介绍,惠州市这几年下决心每年整治一条河涌,市、县(区)、乡镇(街道)一起开展。  

“惠州市有63条河涌要在这几年得到整治,市一级要投100亿元来整治市区范围内的14条河涌。这项工作从2013年开始实施,目前已经完成了两条河涌的整治。”惠州市环保局水环境管理负责人张志敏说。  

记者在整治后的金山河筛月桥附近走访时看到,水清岸绿,长廊整洁,岸边的绿化带已经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几年前这条河臭得很,家里都不敢开窗。”一位路过的行人告诉记者,现在水变清了,大家都想住在河两岸。  

惠州市环境监察局局长郑立忠告诉记者,从两岸拆迁到彻底截污,从污水管网建设到景观设计施工,都在1年时间内完成,财政投入10亿元。“从源头彻底整治后,这条河基本上恢复了生态功能。”  

对于各条河流整治,惠州市环保部门完善了“河段长”责任制:按照每个镇“1年1条河”的目标,推进内河涌污染整治工作,并对域内50条河涌实行每月监测并公布排名,水质改善情况纳入环保责任考核。  

整治河涌,首先要对周边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惠州市近年来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速,目前已建成74家污水处理厂,具备150万吨/日的处理能力。  

同时,惠州市还大力清退重污染企业。比如,2013年,清退重污染企业61家,占全市重污染项目淘汰比例10%;2014年,关闭全市181家电镀企业中的59家,整改42家,正在实施提标升级改造80家。  

“惠州市是全国的水生态文明创建试点。”黄水祥说,接下来还计划通过抓好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等方面工作来完成试点任务,使所有河涌都得到彻底整治,让惠州越来越美。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惠州广大农村的环境改善行动也全面展开。  

惠州市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生态创建。  

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极为苛刻,要求创建城市80%的县(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区)建设指标并获命名。国家生态县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全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记者在仲恺区的社溪老屋村看到了建设中的村庄。村口有专门处理生活污水的湿地,村里有集中的养殖场所集中管理村民家的畜禽,村中小路交叉口有专门存放垃圾集装箱的水泥池。这些设施有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按照3∶3∶4的比例共同投入,并保障长期维护运行。  

据郑立忠介绍,几年来,惠州已经创建国家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镇25个。以创建为平台,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3座、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84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1.2万个,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一村一点”、转运“一镇一站”。  

此外,惠州市还提出了“森林进城、公园下乡”的口号,推动1年建一批公园,让老百姓出门300米能够见绿、500米能够见公园;将境内3座名山、3大湖泊、3个湿地公园分别建成“绿谷”、“绿肺”和“绿肾”,还要将两条江以及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道、县道两边全部绿化串联,贯通“绿脉”。  

在记者采访途中,惠州市环保局的几位负责人不时接到“现场联合开展环境整治会商”的电话。一场场攻坚战正在紧张开展。  

这一过程中,惠州绿了。  

这一过程中,惠州美了。  

我们期待着3年后惠州市建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俱佳的小康社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惠州:做一个后来居上者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