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量才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并非支持企业如此报价,更不是告诉政府,企业的盈利空间大。相反,企业是有多艰难,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个刚起步拼市场的垃圾焚烧行业离精细化管理太过遥远,只是26.8/吨元是一种可能,不能一味地以低价破坏市场一言以蔽之
绿色动力以26.8元/吨价格取得安徽蚌埠焚烧项目,有报道认为“低价恶性竞争或引发环境问题”。当大家都在质疑和谴责蚌埠项目低价中标时,我有些个人观点。
垃圾量是项目成败的第一决定因素
影响一个项目报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在战略上,可以说各企业不谋而合,很难说中标企业就是低价竞争。毕竟在此项目上报价最高的与最低的企业年收入仅相差约500万元。可见,几家投标企业套路如出一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占市场。
目前针对白热化的市场,有了项目一切才皆有可能。对比今年很多四线城市的项目,蚌埠人口近400万,这实在是2015年难得的一个好项目。
其次,是否盈利的决定因素有很多,而垃圾量则是重中之重。某企业高管表示总部给项目公司的第一指标是垃圾量,项目成败之关键是垃圾量。
以处理能力为1000吨/日的蚌埠项目为例,企业调研后根据蚌埠情况,完全可以在实际建设中使用600吨/日×2的炉子,那么实际进炉垃圾可烧到1200吨/日,进场垃圾可到约1400吨/日,于是财务成本测算可以很激进。
1000吨/日与1400吨/日的处理量,年收入相差:发电收入相差1200万元(按吨垃圾发电280度计算),处理费相差200万元(按处理费两家企业相比差15元分析)。可见处理费并不是决定项目盈利的关键因素。
项目成败的第一决定因素是垃圾量,于是才有以下现象:某企业与项目一把手的责任状就三个字——垃圾量。大量垃圾单靠政府环卫系统帮企业来收那简直不太可能,这也是为何很多企业进入产业链前端的原因。有了垃圾来源,就有了主动权。而对于一个人口近400万的蚌埠,垃圾量想达到1400吨/日,应该没什么问题。
垃圾品质、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工期等因素也影响项目的报价
第三,垃圾品质也是决定发电收入的关键因素。锦江集团总经理王元珞在2015年垃圾焚烧热点论坛上多次强调,无论是垃圾适应炉子还是对焚烧工艺前端垃圾进行分选,其目的就是提高和稳定垃圾的热值。由此不难明白垃圾热值稳定的重要性。当然,垃圾前端分类也有可能降低二恶英的排放,同时可降低飞灰处理成本。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只是针对流化床工艺,炉排炉的特点就是适用中国国情的混合垃圾,但是热值的高低和稳定对发电量和运行维护费用应该不无影响吧?只是在现阶段,企业对垃圾热值的掌控很难实现罢了。
第四,融资成本。越是大企业融资越容易且成本低,无论国开行授信还是亚行世行贷款,融资成本要低于大多数企业。银行给大多数企业上浮10%,有的企业可以拿到3~4个点的贷款,平均到十年,每年相差约300万元(平均到垃圾处理费中约8元/吨)。
第五,工期。大多数企业的建设期为2年,如果企业把工期赶到一年半,直接收入提高3000+442万元(按1000吨/日,26.8元处理费计算)。此外,具有工程建设能力的投资商,5亿元的项目,工程利润在此不赘述。
也许,有人认为加快工期会提高措施费等工程成本,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因为工期影响因素很多,优化管理,如优化公司内部项目管理流程、工程项目的系统化管理等,未必需要增加成本。
第六,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一个精细化管理的企业,一年运营费用比很多企业少个200万元应该不是问题,而200万元摊到1000吨/日的垃圾处理项目中,每吨垃圾处理费不足6元。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协同发展带来其他项目的获取等。
竞标企业要有清晰的定位,政府应给予企业更合理的价格
当然,做这样的低价报价,企业也需要扪心自问,是否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是否有适应公司长久发展的顶层设计?具体而言,企业是否有这样的财务信用获得低息贷款?又是否具备高效的工程建设团队和一只良好的运营团队?归根结底,还是要修炼内功。
当然,我并非支持企业如此报价,更不是告诉政府,企业的盈利空间大。相反,企业是有多艰难,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希望政府可以给予企业更合理的价格,而不是简单地低价中标。难免有不是那么有实力的企业拿了项目,最后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目标,那不是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而企业为了拿项目也要慎重报价,并不是谁都可以收到1400吨垃圾,不是谁都可以拿到低利率。
一个刚起步拼市场的垃圾焚烧行业离精细化管理太过遥远,只是26.8/吨元是一种可能,不能一味地以低价破坏市场一言以蔽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