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落地目标大 土壤修复迎千亿元市场
近日,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文件对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提出了极高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受“土十条”如期落地和高目标刺激,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市场投资前景看好。
土地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土壤修复刻不容缓
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的方式。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2014年,实际调查面积的63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就达320个,约548万公顷。此外,我国至少还有近3000万公顷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万公顷耕地受重金属污染,500万公顷土地受石油污染,200万公顷土地受矿区污染,5万公顷土地受固体废弃堆放污染。
然而,长久以来,土壤修复工作未能受到足够重视,这进一步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恶化,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向环境问题宣战,发展土壤修复行业刻不容缓。
土壤修复存技术与资金瓶颈三类操作模式优缺点分析
我国土壤修复占国内GDP的比例不到0.01%,远低于欧美市场0.3%的发展水平。土壤修复工作技术难度大,所需资金多,这制约了其产业规模。
技术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其二,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污染程度都不尽相同,土壤污染的检测和治理技术还不成熟。
资金方面,目前国内土壤修复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市场融资项目少,资金成为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另一大阻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正积极探索土壤修复行业操作模式,目前已经有EPC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BOT模式(建设—运营—转让模式)以及PPP创新模式(公私合作模式)三种,这三类操作模式各有优劣(见图)。
综合来看,PPP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土壤修复工作全面快速展开,盈利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土十条”利好千亿元土壤修复市场前景可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工作由政府主导,每年维持在50亿元的市场空间。今年“土十条”出台,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土壤修复行业投资25000亿元,平均每年5000亿,以支持重点支持推广土壤修复试点项目。2016年土壤修复市场迎来拐点,50亿到5000亿的变化,行业业绩弹性极大。
业界预计,“土十条”中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远超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市场,接近10万亿元存量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有效市场规模。
在此利好条件下,土壤修复行业将迎来投资热潮。从污染源的角度分类,土壤修复重点包括工业污染场地恢复、矿区治理及其所相关的水污染治理以及农田污染治理三方面工作。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10万亿存量市场中,耕地领域将获得8.45万亿元市场,工业污染场地约为0.44万亿元市场,矿区则为0.25万亿元市场。
2000多亿元有效市场中,耕地市场将有1000亿元,工业污染场地约为748亿元,矿区约为390亿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