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污染模拟预测 助力地下水源保护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全国655个城市中,有超过60%的城市饮用地下水。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2011年印发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数据显示: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区等地区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区地下水中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全国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质劣于Ⅲ类。部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因子除常规化学指标外,甚至出现了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指标。
可见,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地下水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甚至直接威胁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党的十八大要求“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大又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保护地下水源安全势在必行。
随着《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源头预防、保护优先”为主导原则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持续进行,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已通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印发了《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是衔接“污染调查”和“污染防治”的桥梁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衔接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它基于前期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评价成果,进一步完善资料收集工作、确定污染范围和程度、识别主要污染物、定位污染源和污染受体、分析污染迁移途径、使用数学模型模拟预测主要污染物迁移转化趋势。
这一工作成果可以为地下水人体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和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既是对地下水环境调查成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其他后续地下水评估工作的必要依据。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包括两大模块,“4+8”项任务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是在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构建和污染趋势预测工作。
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构建工作旨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结果,概化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识别评估区内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及其污染范围,概化评估区污染状况,构建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
这一模块包含了资料收集与评述、主要污染指标识别、水文地质条件概化、污染状况概化等4项任务;地下水污染趋势预测是以敏感点(主要指地下水源)为保护对象,在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协助判断污染风险源对敏感点的影响。这一模块包含了工作目标和等级划分、概念模型的数学表达、预测工具选择、模型校准与验证、敏感性分析、模型预测结果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模型的完善等8项任务。
评估的重点案例中,近四成地下水特征指标迁移扩散前缘5年内会迁移至下游的敏感点
依据评估区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和地下水污染程度,“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针对28个典型风险源开展了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结果表明,其中6个案例地下水特征指标迁移扩散前缘会在5年内迁移到下游的敏感点,占评估案例总数的35.29%;5个案例地下水特征指标迁移扩散前缘会在5~10年内迁移到下游的敏感点,6个案例地下水特征指标迁移扩散前缘会在10~30年内迁移到下游的敏感点,分别占评估案例总数的29.41%、35.29%。针对地下水特征指标迁移速度较快的风险源,特别是其下游敏感点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要尽快针对此风险源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做好预警和应急预案。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地下水源保护为核心,开展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通过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趋势的定性定量综合把握,为制订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地下水源环境保护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