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围网养殖正退出太湖
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太湖村养殖户潘冬喜正在为从上海来的客户抓螃蟹。赵娜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赵娜李苑
“明年吃不到太湖大闸蟹了,好可惜。”特地从上海开车到太湖购买螃蟹的钱女士感慨道。
太湖大闸蟹由于肉质肥美,受到许多食客的青睐。钱女士的感受代表了众多大闸蟹食客的心声。
今年年底,太湖大闸蟹围网养殖的最后4.5万亩也要退出了。最后一年渔民养殖情况如何?目前围网拆除进展怎样?记者日前赴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采访。
取消围网养殖,以后还能吃到太湖大闸蟹吗?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为了维持这份美,苏州市开展了太湖围网拆除工作。
今年4月13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布“关于太湖围网拆除的通告”。决定拆除太湖苏州市行政区域内水域围网,收回养殖使用权。
9月30日晚11点45分,吴中区最后一户养殖户签约完成。经过130多天的不懈努力,全区2.7万亩、1805本养殖证、涉及1701人的太湖围网拆除签约工作100%完成。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林坤介绍说:“9月30日是太湖围网拆除补偿协议签订时限的最后一天。当晚,8个签约工作点近百名工作人员工作到凌晨。目前,涉及的2809户养殖户、3005本养殖证中,只有两户、4证尚未签约,总签约率达99.87%。”
据了解,11月20日开始,渔民陆续开始移交围网设施。今年12月30日前移交完成,明年6月底前全部拆除完毕。吴林坤说:“按照我们的方案,围网设施将移交给各区政府部门后统一拆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今年是太湖围网养蟹的最后一年,产量如何呢?
吴林坤表示,今年螃蟹产量约2700吨,产量和往年持平。从螃蟹规格来说,比去年大一点,品质好一些。
10年来,太湖水质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保持稳中向好趋势。太湖东部地区,大部分时间保持Ⅲ类水质。
东山镇太湖村养殖户潘冬喜在太湖养蟹有20年了,见证了水质的变化过程。他说:“自2016年开始水质转好,不浑浊了,水草也多起来,白鹭比以前也多了。今年水质是最好的一年。水质好,螃蟹长得也好。”
全面叫停围网养蟹,让食客有了“再无太湖大闸蟹”的担忧。事实真的如此吗?
吴林坤说:“取消围网养殖后,计划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增殖模式。按照湖泊生态容量,政府部门将在每年春季向太湖投放蟹苗,进行天然增殖、生态育肥,到了秋季,持有捕捞证的渔民按照相关规定可以在太湖捕捞出售。”
此外,政府还对一批太湖周边的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以保证其具备培育正宗太湖大闸蟹的能力,以补充产量。
渔民不能养蟹后,生活出路在哪里?
记者在太湖围网养殖区八区看到,这里水面干净整洁,白鹭翩翩起舞。
太湖原来规划是2020年拆除围网养殖,现在提前两年拆除。靠水吃水是当地人多年的生存方式之一,“口粮”没了,以后怎么办?
潘冬喜正在招待一波从上海市徐家汇来的客人。他今年养殖了30亩约6000斤螃蟹,现在还有约1000斤没有卖掉。在2008年整改之前原有100多亩水面养殖,整改后变成了如今的30亩。
“客户听到明年不让养殖以后,纷纷说让我另找地方养螃蟹。”潘冬喜说道,自己没有文化,连名字都不会写,小孩还没结婚,家里有两个老人需要赡养,妻子身体不好,一年药费需要花费4万多元。
在客户的催促下,潘冬喜去网箱里抓来一箱螃蟹。他妻子开始熟练地把螃蟹绑好,再装箱打包。客户随机拿出一只螃蟹放在称上,足足有5.7两重。
钱女士就是上海客人之一,买了100多只螃蟹发给新疆的朋友。“我吃这家的螃蟹已经20年了。螃蟹是真的很肥美,正宗原汁原味的太湖大闸蟹。我们用水煮一下,放点盐,都不蘸料吃。今年都来了五六趟了,过几天还会再来买螃蟹。”
潘冬喜是2809户养殖户中的一员。为保障这些养殖户的生计,苏州市做了大量工作。
5月30日,苏州市政府、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太湖围网拆除补偿方案的公告》,随后启动了评估程序。
吴林坤表示,一个15亩水面的养殖证可以获得水面占用补偿费、提前终止合同的养殖补偿费、生产生活设备设施的补偿费,以及签约、设施移交拆除进行的奖励和转产转业补贴,加起来每户补偿款约47.43万元,加上船只回收费用,共计55万元左右。
潘冬喜流转过来一张别人的养殖证,目前两张养殖证可以得到约110万元左右的补偿金。
吴中区农业局副局长宋炜表示,目前拆除补偿款已经发了一半了。等移交时,另一半也将发放到渔民手中。
虽然养殖证没了,但是捕捞证还有。不能养螃蟹的渔民可以在每年9月1日至1月30日捕鱼期内捕鱼。但令潘冬喜担忧的是,禁渔期的7个月他能干什么?
他最理想的去处就是政府完成标准化改造的太湖周边池塘。潘冬喜说,池塘是属于周边农民的,不知道能否通过流转分一些给渔民。
这些养殖户中,除了50后、60后,还有一些年轻人在从事大闸蟹经销产业。33岁的渔民赵志勇虽然年轻,已经从事养殖业10余年了。他表示,拿到补偿资金后会再创业。
苏州市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多途径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开展系列创业服务和免费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并根据当地政策将渔民纳入社保体系。
渔民为何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
改革开放初,水产品市场是最先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太湖围网养殖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吴林坤参与过建设围网、整治围网,到如今拆除围网,见证了太湖大闸蟹围网养殖30年的历史。他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推进围网拆除工作。
拆除公告刚发布时,有部分养殖户上访。但是,签约时没有百姓再上访。
“大闸蟹养殖产业没有了,百姓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这个转变是400位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吴林坤说,补偿政策符合大多数养殖户的预期,加上管理部门的大量宣传,最终促成了99.87%的签约率。
今年54岁的吴中区太湖大闸蟹协会会长秦雪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渔民,从事养殖25年了,对太湖大闸蟹这一品牌有着浓厚的感情。他家的螃蟹10月已经全部卖完,目前正在办理移交手续。
“拆除掉围网养殖是正常的,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喝上好的水。不能只顾赚钱,水质好比养螃蟹更重要。”秦雪荣说。
宋炜以前在东山镇做过村书记,与群众打交道比较多。有一次和同事在现场解释政策时,养殖户把他们团团围住,情绪激动,火药味十足。他和同事们没有回避,而是面对面地沟通,耐心解释,及时消除养殖户的疑虑。
“我们带着感情去做这件事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多帮渔民争取利益,在执行操作时坚持公开、公正。”宋炜说,大部分人环境意识比较强,知道养殖消耗的是太湖公共资源。
渔民们也纷纷表示,为了太湖的生态环境,国家出台政策措施进行围网拆除,虽然自己的收入有所减少,但是从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角度出发,他们还是理解支持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