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平原“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正式进驻
在近日召开的陕西省铜川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动员会暨“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启动会上,铜川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签订“一市一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汾渭平原“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正式进驻铜川。
“一市一策”是福音更是期待
铜川环保信息交流平台是反映生态环保工作动态的微信群。近日,推送了这样一条微信:“为进一步改善王益区环境空气质量,市环保局联合‘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座谈,为王益区空气质量‘把脉会诊’”。
在“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就铜川市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工作开展的座谈会上,“治理建议措施要具体、可操作。”铜川市环保局副局长焦新学建议。“通过系列跟踪研究,最终能否提出‘一剑封喉’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参加座谈的铜川市政府副秘书长郝峰提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曹军骥。
“环境监管借助科技力量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铜川一定要全力配合保障‘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工作,发挥科技力量,科学治霾、靶向施策,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严维佳在“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启动会上要求。
可见,对于汾渭平原“一市一策”团队的进驻,铜川满怀期待,希冀蓝天常在。
“一市一策”要有管用的措施和实效
铜川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多家省内外著名研究单位的4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
进驻以来,在铜川市环保局的全力配合下,团队深入厂矿企业、主要路段、建筑工地等一线了解大气污染的排放源类型、空间分布、地理地貌等重要因素,收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铜川市主要污染源现场调研报告》,作为前期重要研判依据,初步开展源解析。
“为争取优良天,王益区下了力气,也想了办法,可是距离年终考核目标仍有差距,我们一直在反思是不是‘路数’上有欠缺。”铜川市王益区区长王蒙说。
对此,王益区积极对接“一市一策”跟踪团队开展实地调研,结合监测数据开展科学分析。监测数据报告显示,11月10日~11月11日,出现了一个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过程,其中污染高峰集中在早高峰和晚高峰两个时段,综合气象条件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判断本次污染过程主要是由本地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和人为活动导致,最终“一市一策”研究跟踪团队针对本地污染源,给出了具体管控建议。
“知道症结在哪儿,有了‘药方’,治理就有了底气和信心。”王蒙如是说。今年,因为空气质量在全市排名靠后,王益区曾被上级部门约谈。
“生态环境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铜川市环保局对我们的工作成效是要考核的,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要求2018年铜川市PM2.5年均浓度低于54μg/m3。”跟踪团队负责人刘随心颇有压力。目前,铜川市制定了《铜川市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考核管理办法》,专家组的个人、课题考核都会由专门的考核组打分评定,与攻关研究经费直接挂钩。
冬防期已至,是重污染天气的易发、高发期,在“一市一策”团队的协助下,铜川制定了《铜川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按照黄、橙、红预警级别,对全市300多家工业企业,主要国省、城区干道,130多家建筑工地、移动源等都分别给出了具体减排措施。同时,“一市一策”团队充分发挥研判预测作用,由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第一时间发布《铜川市提示应对污染天气的函》,向各区县提供管控重点、具体措施。
“一市一策”团队将持续开展工作
空气的污染成因是复杂的,污染只在旦夕之间,治理却要花很长时间、耗费巨力。“要和‘一市一策’团队紧密联系,全力做好保障,同心同力,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铜川市大气办主任、市环保局局长万水库叮嘱大气办工作人员。
“攻关团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铜川开展源解析、清单编制、应急预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研究,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制定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线图,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和成果应用与示范。培养一支服务铜川的科研队伍。”“一市一策”项目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宇介绍说。
目前,驻铜川“一市一策”团队制定了《铜川市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跟踪研究项目实施方案(2018~2020年)》,把攻关任务分解至每年、每季度甚至每月,确保真正起到助力精准治霾的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