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是如何实现环保与发展双赢?
在日前召开的2018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湖北省十堰市荣获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近年来,十堰市把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017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4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名列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94.3%,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成全国样板。同时,2017年十堰GDP增速10%,居全省第一;工业产值增长14%,居全省第一,很好地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双赢目标。
“随着老工厂关闭、新工厂投运,真正由污染大户变成环保标杆”
走进位于十堰市张湾区犟河边的湖北万润老工厂,过去污水横流的生产车间不见踪影,厂房已变成了窗明几净的办公楼。
十堰市环保局张湾分局局长左辉说:“这个厂门外就是犟河,过去厂子就是犟河水质的‘晴雨表’,厂子一排污,犟河水质就超标。随着老工厂关闭、新工厂投运,真正由污染大户变成环保标杆。”
据介绍,2008年以前,这个厂子生产低附加值的氧化铁系列产品,高耗能、高污染,经常受到环保部门“关注”。2014年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十堰环保监管门槛进一步提高,厂子污水处理时好时坏,一直被环保部门“紧盯着”,也屡屡受到处罚,曾有人建议,索性将厂子一关了之。
不转型升级,死路一条。2015年,这个厂子瞄准电池这个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朝阳产业,同时组织精兵强将多次对污水处理进行试验与工艺调整,最终采取“反渗透+电渗析+MVR高效蒸发”方式,成功研发出一套零排放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新工厂研发生产的核心产品品质稳定、性能优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畅销国内外。研发出的零排放污水处理工艺,解决了污水处理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关停转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60多家,拒绝环保不达标项目160多个。通过关停并转,逼迫企业从污染大户变成环保标杆,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过去在村上卖土特产,吸引不来人,现在风景好了,不请人自来”
石砌山墙,青瓦屋顶,古朴壁炉,原木桌椅……走进十堰市郧阳区樱桃沟村50山居,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原生态气息。
据了解,50山居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一座土木结构四合院,曾经沦落成牛棚,后来改造成民宿,每天可接待游客8位,每间客房一晚费用500元。
尝到甜头后,当地又将上世纪60年代的房屋改造成60居,上世纪70年代的房屋变身70黄酒坊,还有80居、90居等。
旧房改造点石成金,村民们纷纷效仿。樱桃沟村还按照风貌自然、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质朴的原则,累计投资3300余万元进行统一规划建设,2015年9月初成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樱桃沟春有山花烂漫,夏有樱桃、草莓、蜜桃满山,秋有蜜桔满园。村民王阿姨喜滋滋地说:“过去环境不好,在村上卖土特产,吸引不来人,现在风景好了,不请人自来。”
樱桃沟村乡村游是十堰环保与经济共赢的缩影。
近年来,十堰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做好“山”文章:以武当山为龙头,打造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全域风景区,十堰旅游产业风生水起。2017年,十堰市共接待游客5557.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3.98亿元,带动全市超过5万农民通过旅游脱贫甚至走上致富路。
“把网箱全部清理出来,水质好了大家都受益”
“肯定是舍不得,但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我还是把网箱全部清理出来,水质好了大家都受益。”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习家店村村民闵道国家是一个养鱼大户,共有180余个网箱,尽管万分不舍,但为了库区水质安全,他还是积极将自家网箱拖拽至蔡家渡码头进行拆解,带动其他养殖户纷纷行动起来。
据了解,十堰全市共有网箱18万余个,重点涉及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郧阳区3地,其中丹江口市有网箱12万多个。
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近年来,十堰按照属地管理、依法取缔、试点先行、区域推进的原则,依法推进清除网箱养鱼设施工作,先行对丹江口大坝核心区可视范围内网箱进行拆解,再向其他区域推进。
通过3年持续努力,全市18万余个网箱逐渐被“清零”。同时,十堰还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以进一步净化水质。
不养鱼了,水质更好了,为水产业发展腾出了大量空间。近年来,丹江口库区吸引农夫山泉、武当山泉等多家水资源利用企业落户当地,洋河酒业等10余个新型水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十堰水产业越来越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