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碧水源的发展看水资源利用和污水资源化
更新时间:2021-03-24 14:39
来源:雪球专栏
作者: 归去来去
阅读:3089
污水资源化是把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引到预定的净化系统中,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可以重新利用标准的全过程。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注意这里和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还是有区别的。传统上国内大部分污水是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所以排放是目标,因为目的是为了排放,所以处理标准并不高,当然所需的技术和成本也较低。而污水资源化的目标是废水回收利用,技术水平较高。
我们之所以关注污水再利用这个领域。是因为它具有环境现实的急迫性,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技术门槛。
国内主要水污染物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全国的COD和氨氮的超载率分别为210%和330%,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同时,国内大城市基本都很缺水,而北方的大城市更是寅吃牟粮。以北京为例,即便是南水北调后,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也仅从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在水源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增长的前提下,只有加大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才能根本解决水资源短期的情况。例如:北京和伦敦在水资源储量和使用情况是有一定类比性,伦敦远没有北京这么缺水,为什么?其一是伦敦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精细化调节和管理。其二就是大规模的污水再利用。伦敦建有大小水厂九十几座,污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6次以上。当然人家节约用水做的也很好。
污水再利用的方法有很多,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经过多年的技术和实践积累。在很多领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未来前景还是看好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的下降。使得污水再利用不再那么曲高和寡。因为本文主要是面向碧水源业务的分析,所以我们也以他的膜技术业务为例:近年来,膜技术的完善,成本下降,应用得到快速推广。我国MBR工艺吨水工程膜投资成本下降了约30%;MBR工艺的吨水工程建设直接费用在2000~3000元,基本与传统一级A工艺持平;MBR工艺的污水处理的直接运行费仅为0.45~0.6元/m³,比传统一级A工艺高出不到10%,按此推算,即费用高出不足0.06元/m³,但采用MBR技术新建和提标升级的污水处理厂可将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IV类及以上的高品质再生水,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量削减了40%,氨氮削减了70%,总氮削减了33%,总磷削减40%,改善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下图是膜技术水厂的内部设备,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家用净水器滤芯的放大版。
图:北京市高碑店再生水厂
另一方面因为污水资源化标准的提高,也对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碧水源这种具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利于行业向龙头企业集中。
水资源利用还有两个新兴领域:海水淡化和净水领域。
海水淡化喊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大规模铺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例如香港1976年建成了一座18万立方米每天的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厂,但最终由于能耗过高于1982年被迫停产,1989年拆除。不过这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下降,海水淡化,也确实开始在一些地方得到应用。西亚一些不差钱的国家,大规模使用海水淡化技术。国内也在一些沿海地区建设了海水淡化试点工程,如:碧水源建设的山东鲁北海水淡化厂。香港在2019年开始建设新的大型海水淡化厂。以前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基本国外垄断的,所以国内也没有发展的条件。这几年国内的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领域或将成为未来投资布局的重点。未来还是有一定应用前景的。
净水这块不想多说了,有to B和to C的业务。哪个做好了都是一块大蛋糕。不过商业模式上和碧水源传统的业务不太一样。看企业是否有能力扩展出去了。
此外碧水源还有一块物联网的业务。就是之前的那个中兴仪器,现在叫碧兴物联。是智能环境监测设备和环境监测物联网及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官方的说法)。主营业务包括:智能环境监测设备、环境监测物联网与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水务、安防特种通讯设备、气象智能设备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具体的信息不多。抛开碧水源的这个业务不说,水治理和污水再利用的物联网应用前景还是广阔的。将环境检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上云,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能够进行精细化的监测,管理,运营。从而提高治理水平,降低成本。 碧兴物联以前主要还是做监测仪器。还需要开发一些新技术和产品与物联网打通。
最后,水资源利用(包括污水资源化)一定也是个资本盛宴。或者说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2月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宣布将推出与规模达11亿美元的加州现货水市场相关的水期货合约。这是美国首次推出水期货。
推出水期货是为企业和农场提供一个可以“对冲”水价的金融工具,既有助于管控风险,又能更好地协调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还可以作为加州乃至全球水资源紧缺程度的市场指标。 我觉得国内未来也应在这一领域进行一些金融创新,以支持水资源利用的健康发展。
水资源的利用、再利用是一篇大文章。他其实已不只是个环保问题,更是一个国土资源规划、利用的问题。以产业政策作推动,利用新技术,降本提效,利用市场与价格杠杆,配合资本与金融创新,形成稳定的产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产业未来的战略价值,及所带来的市场和社会价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