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气没有天堑 关键在下苦功
今年上半年即将过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经历了严峻考验。一季度,全国多地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受极端不利天气影响,出现了优良天数减少的情况。二季度以来,绝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一季度, 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2.3%、优良天数大幅减少了10天。而截至6月20日,廊坊市空气质量却出现一组令人惊喜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1,同比下降4.9%;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优良天数118天,同比增加3天,超时序进度完成目标任务;重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6天,为有监测记录以来重污染天数同期最少。
上半年一、二季度空气质量的巨大逆转是怎么实现的?这些变化对我们坚定信心、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带来了哪些启示?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气象影响型”不是气象“决定”型。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面对“气象影响型”特征的客观现实,必须守正创新,坚持科学攻坚、精准攻坚。今年一季度,特别是二月至三月,受极端不利天气影响,京津冀地区在外来污染传输和本地遗留污染双重作用下,持续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这说明,不利气象条件的严重干扰,确实对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产生了影响。进入二季度后,各地积极完善治理措施,抓住臭氧污染防控这个夏季影响空气质量的“牛鼻子”,集中发力攻坚,取得了明显效果。由此可见,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对某一时段的影响不可避免,但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全年空气质量水平。而且,一时一段的不利与被动,完全可以通过事先有准备的正面应对和事后有目标的科学攻坚来扭转。应客观、全面分析和认识“气象影响型”的“力”和“度”,准确把握年度攻坚的方向,适时做出科学的安排部署。同时,还要始终如一坚定必胜的信心,确保“天不帮忙人努力”。
其次,臭氧污染是难啃的硬骨头,但不是不可啃的“硬石头”。近两年,一些地方因为臭氧污染影响了空气质量、减少了优良天数,把臭氧污染看成了不可啃的“硬石头”。其实,并非如此。以廊坊为例,2019年全年因臭氧污染损失的优良天高达76天。2020年,通过落实生态环境部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帮扶提出的多项举措,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高温时段错时生产措施,当年就减少因臭氧污染损失的优良天7天。今年上半年,在一季度同比减少优良天10天的不利情况下,廊坊提前部署臭氧防控行动,一手抓源头防控,一手抓高温天气应急管控,最终实现4月份同比减少因臭氧导致的轻度以上污染3天、5月份减少2天、6月份已减少7天的攻坚目标。由此可见,臭氧污染是可控可防的,而且臭氧治理也是“十四五”期间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要抓紧、抓好的重要工作。
夏季臭氧污染防控阶段的气象条件,远不如秋冬季变化多端、复杂多样,关键是要抓住战机,按照“五个精准”的要求,找准问题、把握时间、定好区位、认准对象,切实摸清规律、科学应对。只要路子对了头,臭氧一定会低头。
第三,“基本消除重污染”,不是不可能,而是一定能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整体改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今年上半年,尽管有两个月遭遇了极端不利天气袭扰,但很多城市重污染天气还是明显减少。
再以廊坊市为例,2019年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出现10天、2020年出现11天,而今年上半年,仅出现4天。某一个城市出现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的情况,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成果,协同治理的作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摸清污染成因的前提下,要标本兼治,强化治本措施。加强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通过源头和末端治理措施,进一步减少各项污染物排放。同时,还要科学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落实好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尽可能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