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大气控制 > 解决方案 > 正文

SCR反应器短直进口段混氨技术研究

更新时间:2009-09-25 16:31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 作者: 阅读:4138 网友评论0

NH3/NOx 混合效果是SCR工程中的难点之一,OI2-SCR技术根据流场适应型设计理论设计了喷氨装置;以“主动利用不均”代替传统的“单一尺度的平均化”的理念进行喷氨操作,在SCR反应器短直进口段内实现了良好的NH3/NOx混合效果,进而解决了改造工程中常见的空间制约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有限体积的催化剂的效能,在较低氨逃逸率前提下,实现了较高的脱硝效率。该技术的成功开发及应用为我国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自主化、装备国产化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引言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是最有效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以NH3等作为还原剂,将烟气中的NOx还原生成N2和H2O。其主要化学反应为[1]:

4NO+4NH3+O2→4N2 +6H2O

火电厂SCR烟气脱硝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研发与工程实践已发展成熟,日本、德国、美国等相继在火电厂安装了SCR装置,而我国在SCR烟气脱硝技术应用方面刚刚起步。国华太仓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华太电”)2×600MW机组依托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源环保”)OI2-SCR技术,实现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R脱硝工程[2,3]。该工程为已建机组改造工程,设计范围主要包括液氨储存及供应系统、脱硝反应系统和锅炉主辅系统改造。脱硝装置采用高尘布置方式,安装在省煤器与空气预热器之间,装置的设计脱硝效率≥90%,SO2的氧化率<1.0%,氨逃逸率小于3×10-6[4]。

根据烟气中NOx的总量调节喷氨量,在较低氨逃逸率前提下,实现了较高的脱硝效率是SCR设计与运行中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源环保公司在大尺度、短直SCR进口段内的混氨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将结合国华太电脱硝改造工程,介绍该工作的主要内容。

1、高效SCR装置的设计要求

当前,脱硝市场要求提供的脱硝装置有两个重要指标:①高脱硝效率;②低投资成本。通常脱硝效率与催化剂的体积密切相关,而催化剂成本是脱硝装置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这两个指标是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正因为如此,充分发挥有限体积的催化剂的效能,在较低氨逃逸率前提下,实现了较高的脱硝效率成为SCR设计与运行中的重要课题[5]。

根据图1可知,当催化剂的体积确定后,脱硝效率随着NH3/NOX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当NH3/NOX摩尔比达到0.95时,脱硝效率接近90%;当NH3/NOX摩尔比继续增加时,脱硝效率增加趋于缓慢,直至95%,该值几乎不再增加,也就是说,此时氨逃逸率迅速增加。

 

图1 脱硝效率、氨逃逸率与NH3/NOX摩尔比的函数关系[6]

图1显示的是相对理想状态下的关系曲线,在实际工程中,与大型火电机组相匹配的SCR反应器的尺度通常很大,其进口段内的物理参数很难达到均匀,当脱硝装置要求较高的脱硝效率时(如90%以上),氨逃逸率迅速增加的可能性大增[7]。而氨逃逸对SCR下游设备影响很大,工程上必须将该值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8,9],这对大尺度SCR反应器进口段内的物理参数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参数包括烟气速度场、温度场以及催化剂表面NH3/NOX的混合效果。

一般而言,经过简单调整,烟气速度场就能够满足要求。但如果考虑其对NH3/NOX的混合效果的影响,在喷氨截面上烟气速度场的分布就较难满足要求却又非常关键。

当机组高负荷运行时,温度场一般能够满足要求;在低负荷运行时,可以通过减少喷氨量、停止喷氨或者通过旁路烟道来避免较高的氨逃逸率。如果在低负荷工况下需要实现较高的脱硝效率,温度场就很难满足要求。

NH3/NOX的混合效果是SCR装置设计和运行中的重点和难点,当装置设计脱硝效率较高时,其难度更大。在喷氨前后采取适当的策略,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NH3/NOX的混合效果。以较低代价实现良好的NH3/NOX的混合效果是混氨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

2、混氨技术研究

2.1 混合距离、混合强度和喷氨点数量

液氨经过空气稀释后注入省煤器与SCR反应器的连接烟道内,与烟气中NOX混合后进入SCR反应器进行催化还原反应。从喷氨截面至催化剂表层的距离称为混合距离,它直接影响了布置在喷氨截面上的喷氨点数量[10],其关系见图2。图中混合强度为在SCR反应器进口段内为NH3/NOX混合提供的条件,包括烟道布置、导流板和筛板设计、氨喷射系统设计和其他提高混合强度的策略等。由图2可见,在同等的混合强度下,混合距离越小,单位面积内所需的喷氨点就越多;当混合距离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所需的喷氨点数据迅速增加。在工程设计时,混合距离是根据SCR装置的可用空间、烟道结构等来确定的,在已建机组进行脱硝改造的工程中,常常因为预留空间不足而影响混合距离的设计;混合强度则一般受系统压降、烟道结构和设计理念限制;喷氨点数量则受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限制。为了在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NH3/NOX的混合效果,应当合理利用装置的可用空间,尽量提高NH3/NOX的混合强度。

 

图2 喷氨点数量、混合距离与混合强度的关系

2.2 提高混合强度的策略

氨被喷入烟道后开始扩散,与烟气中NOX发生混合,根据烟道的尺寸和烟气的参数可以确定,烟道内流体的雷诺数远大于4000,所以氨发生涡流扩散。在工程中,由于混合距离和喷氨点数量都受到限制,仅由氨扩散一般都不能满足NH3/NOX的混合效果,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来提高混合强度,如静态混合器、动态混合器和喷氨格栅(Ammonia Injection Grid, AIG)。静态混合器需要足够的混合距离,而且系统压降较大,也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11,12];动态混合器效果明显,系统压降略小,所需要的喷氨点少,但是也需要足够的混合距离,而且该技术一般受国外知识产权保护,例如德国巴克•杜尔公司提出的“三角翼”专利技术;AIG则可以根据混合距离灵活调节喷氨点的数量,根据各单位NOX的浓度调节相应的NH3的浓度,因此该方法被广泛应用。

苏源环保公司以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开发了具有涡街强混功能的AIG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主动利用不均”代替传统的“单一尺度的平均化”的混氨理念,根据烟气中NOX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分布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不同小区内的喷氨量,在不同小区实现不同的NOX/NH3摩尔比,进而降低可能出现的局部氨逃逸峰值和较高的氨逃逸平均值。

2.3 OI2-SCR混氨技术

在普通喷氨格栅的基础上,苏源环保公司发明了一种具有防磨、涡街强混的喷氨装置。该装置能够减轻喷氨格栅的磨损问题,并能在防磨扰流元件的下游形成稳定的涡街,由涡街的特性可知[13-16],其存在可以促进NH3/NOX的混合。

根据喷氨格栅的结构,取两个相邻喷嘴作为单元进行数值模拟,氨随着烟气在喷嘴下游的有限空间进行湍流扩散,在有无涡街强混的条件下其扩散效果见图3,其中,图(a)为无扰流元件时,氨在喷嘴下游的扩散效果;图(b)为有扰流元件时,氨在喷嘴下游的扩散效果。由图3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采用OI2-SCR喷氨格栅,其扩散效果大约是普通喷氨格栅的一倍;也就是说,公司专利技术利用涡街强混,只需1/2的距离就可以达到普通技术的混合效果。所以,该专利技术可以缩短混氨所需的从AIG 到催化剂表层的距离,为脱硝装置节省了空间;相应地,如果是混合距离确定,那喷嘴的数量则可以相对减少。

 

图3 有无涡街强混的氨扩散效果

为了获得较高的脱硝效率,传统的理念是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期在整个烟道内实现NOX的均匀分布,然后实现氨的均匀分布,从而实现良好的NH3/NOX混合效果。苏源环保公司将整个烟道截面被分成若干个控制小区,各小区布置若干根管子,每根管子上布置一定数量的喷嘴,各管内的氨流量可通过阀门单独调节,以匹配各小区NOX的浓度分布。自主开发的喷氨技术更好地遵循了氨的流动轨迹及迁徙规律,实现了针对各区不同的NOX浓度来调节喷氨流量。这样在烟道整流的设计(如导流板、筛板等)时,只需要以较小代价获得相对均匀的烟气流,就能达到较高的脱硝效率,同时减少了NH3/NOX的混合距离。该设计理念已应用于国华太电2×600MW机组脱硝装置。

3、工程测试

国华太电SCR烟气脱硝装置于2006年处正式投入运行,该工程采用了具有涡街强混功能的AIG技术;在工程测试过程中,主动利用不均,对不同NOX浓度的小区喷入不同氨流量。

3.1 测试背景

主要测试仪器:Testo 350烟气组份分析仪两套(能够测量的信息包括氧量、烟气速度、NOX浓度等)。在600MW电负荷下,调整SCR反应器的喷氨控制阀,使DCS显示脱硝效率稳定在80%左右。在工况确认后,同时在锅炉SCR反应器第一层催化剂上侧(反应器入口)和第二层催化剂下侧(反应器出口)两个截面分布的测点,用网格法对烟气中的氧量、NOX、CO2等烟气成份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氨逃逸率控制在1.2×10-6左右,最大不超过2×10-6

3.2 测试结果

图4为SCR反应器催化剂表层NOX浓度分布情况,其中图(a)为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得出的NOX浓度分布情况;而图(b)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的NOX浓度分布情况。模型预测的NOX平均浓度为217×10-6,偏差系数Cv为3.88,为高效脱硝装置提供了保障[17];而实测的NOX平均浓度为223.3×10-6,偏差系数Cv为6.74,如果忽略边界层的影响,只计算91.5%面积内NOX的浓度,则平均浓度为232.1×10-6,Cv为。根据模型预测和实测值的比较可以知道:在催化剂表层的平面内,边界区域内NOX的略低于边界浓度,而实测的NOX浓度梯度大于预测值,也就是说,模拟时采用的数学模型未能充分考虑边界层的影响因素。由图可见,除边界层以外,NOX的浓度在其他区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峰谷差别,这是高效脱硝装置设计和运行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图4 反应器入口NOX浓度分布

图5为SCR装置喷氨投运后,在第二层催化剂下面所测的NOX的浓度分布情况(国华太电脱硝反应器可布置三层催化剂,正常情况下安装两层催化剂,第三层为催化剂更换作预留)。

 

图5 反应器出口NOx浓度分布

首先控制喷氨流量的总阀门,而各喷嘴的阀门均保持同样开度,当DCS显示脱硝效率为80%时,在第二层催化剂下端所测NOX的浓度分布情况见图(a),这时NOX的平均浓度45.1×10-6,反应器的脱硝效率为79.8%,局部小区内NOX的浓度在60×10-6以上。这时,采用主动利用不均的喷氨理念,在浓度大于50×10-6的小区,根据氨的流动轨迹及迁徙规律,确定相应的喷嘴位置,调节其控制阀门,将喷氨量增加5~15%,这时在反应器出口NOX浓度分布见图(b),根据测试数据可以确定出口NOX平均浓度32.9,脱硝效率为85.3%,而此时局部小区NOX的最大浓度仍然达到49×10-6,如果对局部NOX浓度过大的小区继续增加喷氨量,脱硝效率继续提高。在测试过程中,氨逃逸率为控制在1.5×10-6的范围内。

4、结论

1) 性能良好的SCR装置需要将催化剂设计、系统设计和运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对于改造工程而言,空间制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省煤器与SCR反应器、SCR反应器与空气预热器的连接烟道进行优化设计。

2) 以数值模拟为基础进行氨的流动轨迹及迁徙规律研究,以实测数据作为校正手段, 根据烟气中NOX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分布情况,主动利用不均,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不同小区内的喷氨量,在不同小区实现不同的NOX/NH3摩尔比,进而降低可能出现的局部氨逃逸峰值,就能实现高脱硝效率和低逃逸率双赢的目的。

3) OI2-SCR利用涡街强混原理开发的混氨技术,比传统技术的NH3/NOX混合效果提高了一倍,为脱硝装置节省了空间。

4) OI2-SCR技术通过设计和运行操作,实现了不均匀喷氨,充分发挥有限体积的催化剂的效能,在较低氨逃逸率前提下,实现了较高的脱硝效率。

参考文献

[1] Mussatti Daniel (Ed.). EPA Air Pollution Control Cost Manual (Sixth Edition) [R],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orth Carolina 27711, January 2002, EPA/452/B-02-001.

[2]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烟气脱硝核心技术OI2-SCR开发及其工程应用[Z],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05年8月3日, 南京.

[3] 孙克勤, 华玉龙. OI2-SCR烟气脱硝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在2×600MW机组上的应用[J]. 中国电力,2005, 38(11): 75-78.

[4] 国华太仓发电有限公司SCR基本设计[R]. 南京: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05.

[5] Bai Hsunling, Lee Shang-Hsiu, Lin Chia-Hsin, et al. Field Study, Design, and Catalyst Cost of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Proces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1, 127(8): 735-740.

[6] Sigling Ralf, Khalaf Cindy, Healy Edward. Enhance ammonia distribution for maximum SCR performance [C]. Institute of Clean Air Companies Forum 2003,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October 14-15, 2003.

[7] Enrico Tronconi, Alessandra Beretta, Ahmed S. Elmi, et al. A complete model of SCR monolith reactors for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NO reduction and SO2 oxidation reaction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1994, 49(24A): 4277-4287.

[8] 孙锐, 赵敏. 装设SCR脱硝装置对锅炉岛设计的影响及对预留方案的建议[J], 中国电力, 2005, 38(3): 85-88.

[9] 赵宗让. 电厂锅炉SCR烟气脱硝系统设计优化[J], 中国电力, 2005, 38(11): 69-74.

[10] Rogers K.J, Milobowski M.G, Wooldridge B.L. Perspectives on Ammonia Injection and Gaseous Static Mixing in SCR Retrofit Applications [C]. EPRI-DOEEPA Combined Utility Air Pollutant Control Symposium, Atlanta, Georgia, August 16-20, 1999.

[11] Rogers K.J, SCR inlet maldistributions-Their effects & strategies for their control [C]. DOE 2002 Conference on SCR & SNCR reduction for NOX control, Pittsburgh, PA, USA, May 15-16, 2002.

[12] Rogers K.J, Mix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for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SCR application [C]. DOE 2003 Conference on SCR/SNCR for NOx control, Pittsburgh, PA, USA, October 29-30, 2003.

[13] 唐少杰, 庄逢甘, 忻鼎定,卡门涡街的慢不稳定性[J]. 力学学报, 1996, 28(2): 129-134.

[14] 杨文熊, 湍流一般机理及其应用[J]. 力学进展, 1992, 22(4): 489-485.

[15] 陈文学, 赵建富, 李长河. 钝体尾流的双重小波包分解[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3, 11(4): 405-411.

[16] 苏万华, 谢辉, 周海东, 等. 圆柱尾迹中气体射流平均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J]. 燃烧科学与技术, 1997, 3 (3): 234-242.

[17] Sayre A, Milobowski M. Valid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of Flow Through SCR Units [C]. EPRI-DOEEPA Combined Utility Air Pollutant Control Symposium, Atlanta, Georgia, August 16-20, 199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SCR反应器短直进口段混氨技术研究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