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1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清运基本情况
合肥市城区的面积约为596Km2,城区原有中转站17座,主要分布在4个行政区中。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老城区17座中转站不能满足垃圾日清运的需要,新兴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市容部门新建14座垃圾中转站。从这31座中转站在地图上分布情况看(如图4所示),基本满足了城区垃圾中转的需要。垃圾大部分采取压缩中转,使垃圾压实减容,方便贮运。各区垃圾中转站服务区内人口密度差异比较大,日清运垃圾量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与城市内区域功能有关的。中转站运行费用是政府部门一笔大的开支,它包括了人员工资、水电费、机动车油费及维修费用;选择合理的中转站建设面积、建设用地和人员数量也是政府面临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垃圾中转站由各区的建设部门设计建成后移交给市容管理部门管理。建设部门只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来选择建设垃圾中转站,而不是从区域功能、人口密度、环境影响等角度合理地建设中转站。建设部门和市容部门工作上相互独立,致使中转站的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2.1 位置的不合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
先前建设的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的位置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现在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如居民小区、菜市场附近等,市中心某两个中转站与居民楼只有一墙相隔。从表面上看给这些地段的垃圾清运带来了方便,但实际上,由于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气味、卫生(包括蚊蝇)、噪声、扬尘污水等问题,给公众日常生活、工作及健康带来相当的影响,由此可见,垃圾中转站的位置选择必须与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布置周围用地,使垃圾中转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2.2 分布不均,服务范围差别大
调查中发现,相同的设备和人员数量的中转站,服务区的人口密度相似,但服务区域面积却相差很大。这可能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面积过大可能会增加垃圾清运成本及其他管理费用。老城区中的垃圾不应严格按照行政区划内的中转站进行清运,应采取就近、及时、方便的原则,从而提高清运效率,降低清运成本。
2.3 设备数量不足,维护不到位,配套设备不完善
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现有的垃圾压缩设备均由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大部分设备都是珠海和南宁环卫机械设备厂生产的,每台垃圾压缩机价格约为18万。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季节性的原因,设备每天工作运转的时间不同。冬季等淡季时设备工作时间正常,但夏季垃圾量比较大,大部分设备每天要连续工作8~9个小时,超负荷运转对机械设备损耗极大,加上管理人员缺乏机械方面的维护知识,再加上厂家不能及时检修,使得部分设备带伤工作,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年限。另外设备型号不同、设备之间的接口不匹配也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的难度。增加设备、完善设施、制定设备管理档案、提高操作水平,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4 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尚需提高
对垃圾中转站的管理也是市容管理部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是否合理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面貌、管理开支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合肥市从事垃圾中转站管理的人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相对匮乏,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将现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和引进技术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垃圾中转站管理工作的高效持续发展。
2.5 部分中转站改、扩建后仍闲置
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合肥市有关方面筹出4000多万元巨资在合肥市老城区17座中转站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大部分中转站工程结束后投入正常运转,增加了中转垃圾的容量,但有几座中转站在设备安装好后仍没有运行,使得周围的垃圾中转不得不舍近求远。这既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给相邻的中转站增加了运转负荷。及时按计划启动扩建好的中转站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3 对滨湖新区垃圾中转站的建议
合肥市滨湖新区是以省级行政办公为领航功能,省级旅游度假基地、会展中心为主导功能,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其发展规模为19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为112.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规模为90万人建设生态节能滨湖新城。基于新区与老城区功能的差异,其垃圾成分,及收集、运输和处理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必然要适合其变化。因此要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新区的垃圾中转站的建设。
3.1 改变垃圾中转站功能,强化合理布局
为便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处理,建议新区内的垃圾中转站要改成具有分送功能的中转站。由于垃圾的收集、清运时间要求在夜间进行,因此新设计的垃圾中转站其分布要尽可能合理,特别是要在运输线路上作优化设计;另外,中转站分送垃圾到处理厂,途经的街道、线路长度、收集、运输车辆及动力设备这些可能产生噪音的污染源,都要一并作全盘考虑,尽可能减小对市民生活、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尽量达到设计线路最佳。贾传兴等人提出,引入逆向物流系统寻求城市垃圾中转站优化选址可行实用。
3.2 注重设备管理及人员培训,建立管理档案
设备要求对其中转的垃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投资、运行费用适中;中转站内设备之间的接口要求简单,便于管理和维修。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经验,建立起管理档案;同时中转站与周围的单位和居民要互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3.3 外观设计创新,与城市色调相和谐
首先要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将有创意的中转站工艺流程和整体环境平衡及周围建筑相协调,其次要体现理性化的设计,创造性地发展和合理运用投资。大面积引进全封闭、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新式垃圾中转站还要有条件地进行艺术性的外观设计,艺术造型展现“人文”,让它们自然融于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实现风格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
3.4 改变中转站形式,节约城市用地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垃圾中转站建设用地和建设面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将固定的中转站改为可移动的中转站,定时收集,即时压缩运输。这不仅方便了居民,减少了环卫工人数,清洁了环境,还解决了中转站选址的困难问题,但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
3.5 打破城市界限,引进垃圾管理新模式
滨湖新区与巢湖市区仅一水之隔,考虑区域性合作,以利于节省土地、资金和人力,将两区的垃圾管理与处置联系起来,走出城市界限,是值得考虑的一条新思路。基于新区的功能,垃圾的成分,辖区内人们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收集是必由之路,引进垃圾分类收集产业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同时也要引入垃圾管理新模式,改变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向企业招标,将垃圾的清运、处置逐步按产业化、市场化运作,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政策的有效执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