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还需跨三道坎
3月24日,这个日子对于关注中国水资源利用的人们来说显得很不寻常。这一天,我国最大的“双膜法”35000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在中国华能集团玉环电厂成功运行两年,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的经验。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意义重大。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以全国15%的土地,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沿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4。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700吨,而北方沿海的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4省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仅为269吨;南方沿海7省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60吨,均处于极度缺水状态。不少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已经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劣。
玉环电厂海水淡化工程,不仅解决了企业自身全部生产和生活用水,还在枯水季节,反过来提供给玉环县城10000吨/日的居民用水,相当于县城居民用水总量的1/3。它的成功运行,给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城市在如何开源和节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也为我国建设10万吨以上的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奠定了基础,向大海要水不仅是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虽然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的时机已成熟,但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还有三道坎:
一是水价相对高 海水淡化吨水成本虽已经降到4至5元/吨左右,但相对于大部分沿海城市1至3元/吨的自来水价格而言,仍然偏高,这是因为海水淡化水价计算是按照工程成本计算,而自来水价格是政府指导价格,享受财政补贴。如果政府能加快水价改革,建立淡化水和自来水公平的竞争机制,势必会加快我国海水淡化的步伐。
二是核心技术少 膜法海水淡化三大核心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技术,仍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垄断,基本依赖进口。我国已成为继美国陶氏、海德能、科氏和日本东丽等公司之后,全球第五个具有反渗透膜生产能力的企业。但和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相比,我们还相差甚远,国内目前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基本采用的仍是进口膜。而一套海水淡化工程,仅膜装置就要占到工程总投资的40%左右。
三是危机意识差 我国目前海水淡化工程数量少、规模小,日产量仅为世界的1%。我国现已投入运营的20多个海水淡化工程,总产量在10万吨/日左右,还抵不上以色列、沙特等国家一个工程的水处理量。靠海不吃“海”,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我国水资源方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对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