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亿将湘江打造成中国莱茵河
近日,记者从湖南省环保局获悉,湖南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整治湘江污染,助推长株潭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还千里湘江碧水奔腾。湖南省省长周强说,我们要把湖南的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当前的工作重心是治理好湘江污染。(7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
应当讲,湖南省把湘江打造成“中国版”莱茵河的设想,没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譬如,全省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整治湘江污染,湘江流域8个市制定了整治目标责任书,并建立了问责制;还有,对整治工作进展慢的地方,实施“区域限批”、“企业限批”,对没按期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给予黄牌警告、挂牌督办,直至采取停电、停水、停贷等措施。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这些公共政策都能落实到位的话,湘江流域严重污状况会得到很大改观,“千里湘江碧水奔腾”美好愿境有可能实现。然而,笔者觉得,要想让湘江真正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仅靠投入巨额公共资金,以及零碎的整治措施,难以学到治理精髓,实现“中国版”莱茵河的梦想,也不容易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莱茵河流经欧洲9个国家,是目前世界上跨流域治理污染最成功一条河流。因此,莱茵河经典治污版本,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争先恐后地想复制粘贴,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条类似河流效仿成功,究其根源,是根本没有学到莱茵河的三条治理秘笈:
一方面,畅通无阻的跨流域协调机制。莱茵河流域的9个国家,制定了一个莱茵河日常养护“国际公约”,并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成员国部长轮流担任。12人构建的跨流域协调机制,有赖于三条经验:其一,达成共识。流经国都对污染认识明确,普遍认为整个流域是一个生态整体,区域内所有的个体利益休戚与共。其二,管理上注重效率。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磋商防污重大问题的部长级会议,每年最多召开一次,而且会议费用各自承担,然而讨论具体治理措施的各个执行部门的会议却每周必须开一次,这样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其三,有很多环保志愿者,加入到民间组织中,不仅加大环保组织的力量,也对环保监督起到很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充满智慧化的制度化设计。据悉,莱茵河流域现有通报检测站点数十个,设立的注册通报员上百个。这些设立在沿河自来水公司、矿泉水公司、食品加工厂等“用水敏感企业”的通报员,随时都在密切监测莱茵河水质的变化情况,这批常年活动在水质监测第一线的“报警员”,遇到水质稍不符合规格就会立即报告相关监测部门,以便迅速检查引起污染的原因,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此外,让流域下游国家唱主角。按照制度设计,尽管主席按照规定期限轮转,但保护委员会的秘书长却总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莱茵河最下游流经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最具有发言权,而且,荷兰由于受到污染危害可能性最大,所以,对于治理好河流污染的决心和责任心最为强烈。
其实,国内陷于跨地区污染困境的何止是湘江一条河流。放眼望去,长江、黄河、松花江和淮河等多数河流,大都像湘江一样,存在跨省、跨地区、跨流域的转嫁污染问题。虽然在这些流域内,国家不仅发了不少红头文件,制定了很多制度政策,而且投入巨额公共财政资金,但是从总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
莱茵河治理秘笈告诉我们,治理江河污染,靠的不仅是文件、制度、规定以及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缺少的是畅通无阻的跨流域协调机制、充满智慧化的制度化设计以及让流域下游地区充当主角的公共政策。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有一天,莱茵河的治理精髓,都能复制到我国河流治理当中去,那么,不但是湘江,而且长江、黄河、松花江和淮河等国内多数河流,都会打造成“中国版”的莱茵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