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
化肥、农药滥使滥用,农膜残留污染加剧,养殖业污染和秸秆焚烧日趋严重,生活垃圾数量迅速增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务必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1 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 1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倍受农民的青睐,为了提高产量,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尤为普遍。据统计,我国化肥施用量为443千克/公顷,是20世纪50年代的100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定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而化肥的利用率仅40%左右。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过量施用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粮食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同时由于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 还会通过农田径流造成地表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还会污染地下水。此外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被农作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的循环,还会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同样,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在过去几十年中,化学农药的使用一直是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但经过了最初惊人的成效之后,其严重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还出现了更加难以防治的抗药性害虫。此外由于化学农药在作物体内残留并形成一定的累积,不仅造成了人畜中毒,还有许多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农田地膜污染
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农膜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大部分农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铅、锡、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1.3 畜牧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的增加,畜牧业发展迅速。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 且数量较多, 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不仅对大气、地表水造成恶臭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如果不对畜牧业发展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地处理,将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1.4 秸秆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生量约6.5亿吨,其中稻草1.8亿吨,玉米秆2.2亿吨,小麦秸1.1亿吨,还有油菜秸、大豆秸、甘蔗秸、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它们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了千万吨。目前在饲料、还田、造纸、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对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秸秆被焚烧或废弃。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4亿吨秸秆被露天焚烧,由于秸秆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恶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农村大气环境,给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5 生活垃圾的污染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成份也越来越复杂,造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大。过去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以菜叶、尘土、纸张等易分解的成份为主。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工业垃圾产生。目前在农村,有效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还没有建立,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随处倾倒的现象比较普遍。垃圾的堆放不仅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和土地,产生的氨、硫化物、酸性有机污染物、碱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还会造成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2 遏止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2.1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通过全方位、大力度、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发展经济,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二是有组织的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农民系统学习环保知识,掌握生态农业技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2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禁止使用高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二是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氮肥的习惯,推广施用有机肥、小剂量复合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发展无公害生产,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四是积极发展清洁养殖,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养殖场地,完善养殖环境技术标准,优化养殖生产结构,建设一批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的示范项目,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技术。
通过以上对策措施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统筹规划农村发展,彻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在农村尽快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大力推广农田秸秆、禽畜粪便制沼气技术,建立秸秆、人畜粪尿堆肥处理设施,使农田秸秆、人畜粪尿等有机固体废弃物既得到无害化处理,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2.4 强化政府监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树立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2.5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突出以饮用水源保护、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秸秆综合利用、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等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2.6 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保障群众身心健康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通过设置环保投诉举报热线、信箱等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享受良好环境的合法权益。
3 结束语
我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的小康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和谐看民生,科学发展看环保”,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刻不容缓。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秸秆还田,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禽畜养殖场废物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
[3] 刑可霞.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浅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4] 冯燕,周梅.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J].山东环境,2002.
作者简介:卢艳丽(1974- ),女,硕士,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