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及其应用
提要:本文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整体模型,系统阐述了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胁迫及其机理,对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原则与评估方法及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对典型示范工程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胁迫,生态修复,模型,示范工程
5、河流生态修复实践
在上述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开展了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包括浙江省海宁市辛江塘河道整治工程、深圳市田下河和观澜河生态修复工程、重庆市苦溪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示范发展和完善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仅以浙江省海宁市辛江塘河道生态整治示范为例,予以简单说明。
(1)基本情况
辛江塘(河)是海宁境内主干河流之一。西起万兴桥,东至袁花大虹桥,全长32.4 km,是境内西引东泄的主干河道,亦是横贯东西的一条水上运输通道。在辛江塘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尽量做到水土保持措施与“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相结合、与安全带植物绿化相结合、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淤泥堆放与肥田相结合;主干河道与交叉河道定位相结合;河道用地和借地相结合。
(2)工程规划设计
根据辛江塘不同河段的功能要求,分为基本功能河段、兼顾城镇建设功能河段、兼顾通航功能河段、具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功能河段,进行治理方案的统一规划和实施。河流形态的规划设计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特殊地段局部调整河线。拆除阻水建筑物,以满足河道排涝泄洪过水和抗旱引水要求。河道随弯则弯,宜宽则宽,并增设河滩和岸边湿地等。
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辛江塘天然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选择。辛江塘大部分河段可用天然河道断面,在通过主要集镇时采用梯形、矩形断面。
原有老护岸通过顶部种植植物进行覆盖,为水域提供遮荫,调节河流局部水温。在治理规划中,还保留了一些河边静水区和湿地,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
(3)治理效果
经过综合整治,辛江塘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符合预期设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提高防洪和护堤能力,缓解边坡水土流失;水质得到改善,水生动物生长良好;大大节约工程投资,与传统技术相比,工程投资降低约1/3。
治理后辛江塘水葫芦减少。青蛙、鱼类等水生动物数量明显丰富。野兔、鸟类等进出频繁,河道边的林带更是成了诸多白鹭的栖息地。
另外,水生植物基本沿河道两侧均衡生长,野草、灌木、树根等降低了暴雨对土层的冲蚀,对坡面径流也有过滤作用,提高了排入河道内水的质量(图5)。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请点击下载 201205161618569906.zip
下载该附件请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网会员,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