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台湾垃圾
与大陆一海之隔的台湾成为近年来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大陆游客总是被台湾人称为“海那边的朋友”,朋友们既醉心于好山好水好人情,也迷恋那边花样繁多的小吃。同根同源的文化让自由行一路畅通,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囧”事。
游客最大的困扰是垃圾无处丢弃,尤其是那些充满“古早味”的小街小巷,垃圾筐垃圾筒通通看不到。是一个偶然的经历,才让我们明白了其中原委。
一日傍晚,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把我们拦在了民宿,热情的黄姐买了各种便当外卖。餐后,我们按照大陆的习惯把餐盒和剩饭堆在一起。黄姐立刻制止了这一行为。她麻利地把剩菜倒到一个大桶里,又把纸制的便当餐盒洗涮干净收起来。她边做边说,“这些都是可以回收的,你们不可以随便丢掉。”原来,在台湾,垃圾有严格的分类,粗分为“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三种。
以黄姐家为例,厨余垃圾是指剩菜、水果皮、鸡蛋壳等,回收作为饲料。回收垃圾是家庭中比较重视的部分,纸张、报纸、书本收集成为一类,回收后生产再生纸和卫生纸;饮料杯、便当盒、塑料带、吸管、玻璃瓶、铝罐、罐头瓶等分成一类;衣服、鞋子、包包、帽子等家居用品又可分为一类。一般垃圾则是那些要丢弃的真垃圾。黄姐说,“其实真正垃圾并不多。”
促使居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的另一因素是台湾的垃圾随带付费政策。居民要为所有不可回收的垃圾付费。标准是以环保部门设计的专用垃圾袋为计量工具,计算应交纳的垃圾费。专用垃圾袋共有6种不同容量,每袋价格从新台币2.5元(约合0.6元人民币)到46元(约合10元人民币)不等。所以,市民扔的垃圾量越少,需要使用的垃圾袋越少,支付的垃圾费也就越少。
在台湾还有一道奇妙的风景。每到傍晚,都会有一辆放着音乐的大车在街巷中穿梭,拎着垃圾袋的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将垃圾扔到车后敞开的大斗里。出来稍迟的,还要紧跑两步,生怕错过了扔垃圾的时间。这是台湾不可回收垃圾的运输过程。专业收集运输队伍在下午6点45分到晚上10点间,走街串巷进行定点收集。
垃圾回收车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对于居民送来投放的垃圾,如发现未分类的,他们往往会拒收或者进行罚款处罚。
当我问到台湾垃圾都去向何方时,黄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台湾垃圾回收有个比较成熟的市场,清运队将收运的可回收垃圾出售给回收商,再由回收商贩卖给再生利用工厂,制成产品后销售;二是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通过资源化利用处理过程产生的副产物获得经济效益,比如利用焚烧产热发电,利用飞灰生产水泥,利用炉渣制砖,收集填埋场沼气发电等……
偶然的际遇,让我了解到了台湾垃圾的去向。所谓“看不见”的垃圾其实得益于台湾地区垃圾产生、处理、运输、加工的完整链条,而保障链条实施的,不仅仅是民众的自觉性,更需要人性化、严谨的制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