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噪声振动控制 > 解决方案 > 正文

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阻控的生物措施_生态恢复

更新时间:2015-02-28 21:55 来源:论文网 作者: 阅读:2825 网友评论0

导读::红壤是我国最大的土地资源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而生物措施作为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之一。深入研究红壤侵蚀区的生态恢复模式。

关键词:红壤,水土流失,生物措施,生态恢复

红壤是我国最大的土地资源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东南部,广东、福建北部及贵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在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下,红壤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生物资源相当丰富。但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增强,红壤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显著退化,物种减少。很多地区宜林而少林,多雨而缺水,资源多样而经营单一,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诸多灾害性已经严重破坏了红壤地区的生态环境[1]。红壤地区现已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范围最广、严重程度仅次于黄土高原的地区,地区土壤的丧失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瓦解[2]。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和环境恶化已严重危及到红壤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红壤侵蚀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技术及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生物措施作为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之一,在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何选择合理的针对红壤侵蚀区生态系统恢复的生物措施、合适的生态修复植被物种、适当的生物栽培措施,以及植物群落的重建等已成为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4][5][6]。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总结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的基本途径、植被物种的评价选择、栽培措施、侵蚀劣地和退化林的植被恢复以及构建植被群落等方面的研究,为治理红壤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1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一种是当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没有超过系统阈值,并且所受损害是在可逆的情况下,在解除外来的干扰和破坏后,生态系统可以自然恢复。另一种是生态系统受到损害超过系统的承载力,并且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自然过程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加以人工措施才能迅速恢复。因此,对于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途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植被退化的程度、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及方向等。同时还须考虑气候、地质地形、土壤肥力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其它因素[5]。

在红壤地区分布最广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的严重侵蚀退化,肥力和水源涵养性能的下降,造成了马尾松林地生态环境恶化,以至于被戏称为“小老头树”林。此外,南方红壤丘陵区还有大片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和桉树(Eucalyptus spp.)林,其纯林比例大,缺乏乔灌草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条件,导致林下土壤环境恶劣,地表覆盖度低,甚至地表完全裸露,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在退化程度不是很严重的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地,自然封育是比较理想的恢复模式。对植被盖度大于30% 以上的群落采用自然封育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低于30% 的自然群落仅通过自然封育则难以恢复[7]。在自然封育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人工措施辅助能够加速植被恢复并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次生林改造以及稀疏地补植是促进退化植被加速定向演替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自然封育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马尾松林地(低产残林、采伐迹地、宜林荒山等)均能起到促进天然更新,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加灌草盖度的作用,有利于水土保持[8]。

对于强度侵蚀地区参考文献格式,应快速恢复植被以控制水土流失,必须利用多层次、多格局、多树种的植物群落的整体作用,营造生境的多样性,增加固土防冲能力,才能逐渐恢复业已退化的生态系统[9]。优化乔灌草复层结构的配置、建立良好的树种合理互补关系,是成功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关键。已有研究通过水保功能为尺度,系统地评价了乔、灌、草之间组合而成的各种模式优劣,并总结出它们的特点及规律,并对不同地区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了相应的模式,如陈志彪等对长汀县花岗岩马尾松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了地被物的快速覆盖、以草促林、低效林改造、乔灌草混交等四种主要恢复模式。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须因地因时制宜,选择相适应的恢复模式以及生态修复植被物种[10] [11][12]。

2 生态修复植被物种的选择

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也是重建生物群落的第一步,为此,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用于植被恢复则显得尤为重要。红壤区地形复杂,各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不同,土壤退化侵蚀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也很大,同时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本身障碍性因素也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十分必要。同时自然界中的植物群落并非由单一物种组成,群落内物种间存在生态位的联系,共同组成稳定的群落。因此,群落构建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5]。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者做了大量关于生态修复植被物种选择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物种的评价体系。

(1) 成活状况评价。植被只有在成活并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植被的成活状况毋庸置疑的成为物种选择的首要因素。通过对乡土种以及外来种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没有实行人为保护措施的地方,外来种其生长难度较大,成活率较低,而乡土种在成活生长状况方面明显优于外来种[13]。

(2) 生长状况指标评价。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更多地依赖于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以及低矮的灌草或苔藓层的立体庇护[3],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如出苗率、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平均分蘖数、覆盖度等)则成为物种选择应考虑的另一个重点。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参考文献格式,尤其是在不能发展农业和林业的侵蚀劣地,水土保持一般先采用地被物快速覆盖模式,加以以草促林模式[14] [15]。杨洁选择十八种草本植物分别在江西宁都花岗岩侵蚀区和德安第四纪红壤侵蚀区进行了四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枯落物的浸水容量、根系鲜重、地上部分生物鲜重、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和评价,选择出在花岗岩侵蚀区生长良好的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柱花草(Stybsanthes guianensis)、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棕叶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等七种;而在第四纪红壤侵蚀区,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和苏丹草(Sorghum sudauense)等七种草本植物生长良好[14]。

(3) 养分利用率评价。养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单位营养所能产生的生物量。高养分利用率也是植物适应养分贫瘠环境的一种重要特征。彭绍云提出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应考虑物种的养分利用率,其研究表明氮(N)利用率最高的草本为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针叶树种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常绿阔叶树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落叶树种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灌木为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木荷(Schima superba)、杨梅(Myrica rub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芒萁(Dicranoptcris dichotoma) 的磷(P)利用率很高[16]。因此,在生态条件恶劣的水土流失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杨梅(Myrica rubr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芒萁(Dicranoptcris dichotoma)是较为适生的物种。

(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物种的水土保持效益作为对物种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的评价是物种选择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通过一系列水土保持效益指标(如产泥沙量、土壤抗冲性指数、抗蚀性指数等)的变化可对所选物种所产生的这些作用效能进行评价[17]。马琦等利用小型观测场,以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acea),葛藤(Pueraria lobato),百脉根(Lotus corniculaus)等三种草被为材料,对比了降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裸地相比,草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度,减少降水的径流系数,减少土壤侵蚀量,其中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效应最为明显[18]。另外,福建长汀县引种Ⅱ系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在侵蚀荒坡地也能表现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此草根系密集、扩展范围广,须根发达,是较好的水土保持草种,且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调制为青贮饲料,有可观的经济效益[19][20]。而卢升銮以及陈凯等在江西红壤上推广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也表现出较强的耐酸、瘠、板、粘的能力,其适应能力强参考文献格式,生长成篱的速度快、生物量大且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稳定水热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培肥改土的效果[21][22][23]。

(5) 经济效益评价。短期迅速的经济效益也是选择水土保持生物钟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并且是顺利进行水土保持生物防护的有力保障。但往往适宜生长的乡土种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通过人为选择、引进的外来种却具备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在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研究中引进外来种最主要的考虑方面[24]。红壤地区,在中、轻度水土流失的坡地上可以种植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v. Pubescens)等经济植物;而低缓坡可以尝试龙眼(Euphoria longan)、荔枝(Lichi chinensis)、橄榄(Canavium album)、蜜柚(Citrus spp.)、柑橘(Citrus reticulata)、杨梅(Myrica rubra)、双华李(Prunus spp.)、余柑(Citrus spp.)等果树;而草被类植物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aes)等可作为果园的覆盖植被予以推广[25]。许多优良的水土保持物种同时也是优良的牧草饲料,药用植物,其他经济产品的原料等,在水土保持物种的选择时应重点考虑[26] [27] [28][29][30]。

3 栽培措施

采用植被恢复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根本的措施。但对于不同侵蚀类型、侵蚀坡位、地力特征、水湿条件和植被物种,所选择的相应栽培措施也不尽相同,水土保持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常用的植被恢复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等三种,近年来国内外在造林困难的地区尝试采用了营养钵造林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苗木生长在较肥沃的土壤上,生长健壮,在造林后能很快适应林地条件,根系很快可突破容器扎入沙土中,苗木成活率高,是目前新兴常用的植被恢复幼苗栽培方式[31]。

针对侵蚀坡地的肥力条件低下、保持水分能力差等特点,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以坡面的保水保肥为出发点,重点解决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侵蚀[32] [33]。在强度侵蚀坡面,应采取工程措施与植被恢复措施相结合、“草- 灌- 乔”组合的方式,即在工程拦沙蓄水改善植物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再行植被恢复[31]。应采用截短坡面坡长等工程措施来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并快速建植草本植物,在沟内移栽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沟面上种植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等优良适应的草本植物,回填园土,保持原坡面,保证基肥和后续追肥[33]。或者建立草灌木复合群落,建议先沿等高线挖小水平沟,植苗播种前下好基肥,一般用生物有机肥900 kg/hm2,均匀撒施于沟底,然后从沟上方挖表土复至沟深2/3参考文献格式,将土和肥料充分拌匀。沟内种植水土保持林草,灌乔苗木截杆高20~30 cm后定植,栽植深度比原圃地根颈略深3~5 cm,踩实,按乔、灌一定比例混交,灌、乔苗木定植后,在沟埂上开浅沟深5 cm以上,用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种籽105 kg/hm2 (或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 45 kg/hm2),拌生物有机肥、稻田土均匀撒在埂上浅沟内,植苗、播草后注意苗、草的抚育[19]。在某些侵蚀坡地,研究人员选择栽培乔木混交林,成活率比较重要,建议选择采用穴植方法,用容器苗造林,注重后续的肥力保证,能有效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植物的生长速率,最终有效地削减坡面径流泥沙,控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快速生长覆盖地表,从而使退化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34]。

在中、轻度水土流失的坡地上,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一般可种植竹类等经济植物,而低缓坡则可以发展果树为主。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修建梯田、台地或小平台,挖大穴种植,施基肥的方法;草类主要种植在梯田面和斜坡面,起到护坎保土的作用[25]。某些非经济类植物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则可通过飞播或人工撒播,并辅以封禁等手段,实现自然修复;并通过人工补植并辅以飞播阔叶树和豆科灌木等乡土植物,实现多层植被覆盖。

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农耕地、公路边坡治理、苗圃建设等方面的栽培时,王文华等建议应用新型抗旱保水剂和高效缓释肥料,提高所选草种的种植成活率和坡面覆盖率[21] [35] [36]。而某些根系发达的草种如Ⅱ系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则建议采取等高整畦法参考文献格式,一般在种植前一年冬季垦地冻垡,松垦深30 cm,确保土壤疏松,次年三月份碎土整地,依山形沿等高线做畦,便于耕作及排水。由于红壤侵蚀荒坡地普遍土壤贫瘠,种植前需施入农家肥15 t/hm2 或750 kg/hm2 复合肥,同时施用过磷酸钙15~20 kg,翻入土中作基肥,并注意在快速生长期追加氮肥。

为了使种植的植被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水保研究工作者对植被的建造技术作了系统地研究,也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1) 时间的选定。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播种栽植效果,播种栽植必须限制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无论栽植还是播种,要注意时间的选择,最好在当地雨季前后,不能太前也不能太后。因为植被种子的萌发以及所栽幼苗的扎根生长,都需要水分,而这时水分是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很容易出现水分亏缺,从而导致不萌发或者死亡。

(2) 种子和幼苗的技术性处理。在播种中可推广应用保水剂、微量元素,增加种子的抗逆性。还可以应用激素,促进种子的发芽率。有些时候,为了防止种子被暴雨冲走,还可以运用丸子种子,用长效肥、保水剂、填充剂、微量元素、激素以及优选搭配好的灌木草本种子,滚成鸡蛋大小(重约50 g) 的种子丸。然后,挖浅沟,播种下种子丸,从而防止径流冲走。

(3) 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促进了植被措施的实施, 比如地形比较陡峭的地方,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参考文献格式,而致使植被难于生长,采用工程措施修筑水平阶、水平沟以及鱼鳞坑拦蓄径流、土壤,而在上面种植植被,发展集流植被。

(4) 新兴植被建造技术。比如水力喷草技术、人工防蚀草膜等,这些综合技术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生物、机械、水力以及化学等等。这些技术是专门针对那些土质复杂、松软以及地形陡峭的、不容易实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特殊区域[24] [37] [38]。

通常在以往很多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中,采取的工程与植物措施是相互分离的,即为拦蓄径流而布设坡面工程,为增加地表覆盖而植树种草,导致有林无沟、有沟无林的弊端。根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节省工时又能强化治理效果。在强度侵蚀区由于植被稀少而地表裸露,坡面径流冲刷强烈,通过布设坡面工程如等高水平沟可以截短坡长,削减径流冲刷力,同时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泥沙,促进水分入渗及有机质等养分沉积,改善沟内土壤水分及养分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而沟内植物的生长反过来能更好地保护坡面工程,促进径流泥沙的拦蓄沉积,因而结合坡面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可以取得良好的植被恢复与蓄水保土效果,是强度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不错的方法[19]。不论是水保工程措施还是水保生物措施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配套进行,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益,达到预期的效果。

4 侵蚀劣地和退化林植被恢复

在红壤侵蚀劣地上,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一般极低,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土壤物理性质极端恶劣,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极差,降雨时土壤水分很快即达饱和,易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由于贮水能力相当低,干旱时土壤供水能力差,植被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无法得到满足参考文献格式,植被更加难以生长[39]。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本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树种,具有适应性强、主根明显、用途广、速生丰产等特点。然而,随着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造林面积的迅速扩大,单一针叶纯林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地力衰退日益明显,松毛虫危害严重,火灾频率增加,林分产量低[40]。红壤地区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目前已是典型侵蚀劣地,其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缓慢,加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区人工群落树种单一,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人为破坏等因素,这种大面积“小老头树”针叶林地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形势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恢复的难度极大。

对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的治理,研究人员也开展了很多尝试,林开旺通过对福建省宁化禾口严重侵蚀紫色土采取粗放治理、强化治理、封禁治理等三种不同治理措施及对照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研究[41]。粗放治理,即带状整地后,简单的挖穴施肥栽种灌木;强化治理,即台状整地与侵蚀沟结合,草灌木结合,强化人工管理。研究表明,采取强化治理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生长得到促进,群落的干物质和能量积累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加植被盖度,迅速覆盖地表,控制水土流失;并且增强了群落植物对光能的截获,减少了日光对地表的直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缩小夏季昼夜温差参考文献格式,避免旱季土壤水分的过度损失,改善了治理地的水热条件,反过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然而,强化治理的群落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仍低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在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疏林地采取的封禁治理,表明处于严重退化阶段的紫色土生态恢复和重建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同时说明侵蚀退化紫色土的治理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退化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另外王巧珍和刘春华在30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进行分别套种拉氏栲(Castanopsis lamontii)、青栲(Cyclobalanopsismyrsinaefolia)、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模式,在林下套种合适的阔叶树种就能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的能量和空间,增加生物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多层性,有利于提高林下物种丰富度,维持地力、改善土壤、预防病虫害,从而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41] [42]。

如果在侵蚀严重的花岗岩和红黏土劣地上直接植树种草,成活率极低,而且生长速度缓慢。需要首先种植先锋植物才能收到好的治理效果。南方红壤区对侵蚀劣地的快速绿化模式有以下两类:(1)“客土”治理模式,将堆沤腐熟的桐籽枯饼肥与田土按1∶10拌匀后,种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等,提高肥力且节约成本。(2)“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治理模式。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在南方红壤区广泛分布,其适应性强、生长快、生物产量高,具有多种效能和综合利用价值,而且由于类芦在长期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分布,仅限于较恶劣生境条件的地方,所以,在侵蚀劣地选择类芦为主栽草种不但不会造成“生态污染”和“生物入侵”,反而能促进其他植物生长和增加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是优良的多年生乡土水保绿化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侵蚀劣地治理中已收到显著成效[43] [44][45][46]。林夏馨在福建长汀迳流小区以类芦为主栽草种进行快速绿化,测定其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研究显示栽植类芦后,植被覆盖率迅速提高,地表枯枝落叶增多加厚,增加了保水保湿能力,明显地改变了侵蚀劣地的土地条件参考文献格式,为其他乡土植物的生长和侵入创造了优越的条件[43]。种植后两年,林地内一些指示性的植被和物种已在山坡下部和水湿条件较好的地段出现,如灌木类的细齿叶柃(Eurya nitida)、梅叶冬青(Ilex spp.),草本类的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和蕨类的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cris dichotoma)。种群的多样性已达到和超过当地封山育林达15年以上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植被的状况,实验区的植被覆盖率高达80%-100%。

除了种植先锋植物,适应恶劣生境外,想要解决红壤侵蚀劣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还需要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但这些地区往往因生境恶劣,物种单一,治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郭晓敏等对江西省不同类型红壤侵蚀劣地采用不同治理技术,在恢复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和立体经营,施行的乔、灌、草立体结构和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经济林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47]。松类树种及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木荷(Schima superba)既是优良的用材林种,又是保持水土、瘠薄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而杜仲(Eucommia ulmoide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棶木(Cornus spp.)、黑荆树(Acacia mearnsii)、赤按(Eucalyptuscamaldulensis)、黄桅子(Gardenia sootepensis)等阔叶树种除了其枝、叶、果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和工业用价值外,还可起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黑荆树(Acacia mearnsii)等豆科树种的固氮作用也对改良土壤、恢复植被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正是通过把它们合理的组配,形成多层、多种人工植物群落的整体结构,利用林冠多层截留和地面下垫面的改变,减缓了雨滴溅蚀力和地表径流量。同时乔、灌、草组合的植物群落根系错落交叉,形成网络结构,增加了固土防冲能力,为植物的快速稳定生长创造了局部生境的多样性[47][48]。

红壤丘陵区是南方重要的农林业生产基地,为了提高当地的农林收入,水土流失治理又不能忽略当地的经济林建设,但在侵蚀坡地上开垦的果园,尽管采取了挖大穴、施重肥的技术措施栽培果树,但因在管理上只注重防治水土流失,缺乏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使侵蚀劣地地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要保证已开发的侵蚀坡地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参考文献格式,仅仅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不够的,还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培育侵蚀劣地肥力的重要性,考虑在果园里套种爬地兰(Inaigoferaendecaphyllajacg)、无刺含羞草(Mimosa invisa var. inermis)、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和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等草本植物,对培肥土壤,活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进而对恢复侵蚀劣地生产力有良好的效果[49]。

侵蚀劣地和退化林的植被恢复是个长期的过程,水土流失治理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退化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选取合适的植被物种和相应的种植模式,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5 红壤植被群落构建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有机体的结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植物群落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等功能的发挥[50]。植被群落构建是希望根据经营目的和生态学要求,在主导环境因子识别和掌握的基础上,用人工选择的植物组成、结构取代现有的退化植物群落,使群落尽快恢复到一定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水平,使群落沿着人们预定的方向演替,以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与景观功能[51]。

以往的治理过程主要可列为两类目标:一类是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效益发挥为主要目标,突出恢复和重建生态型植被;另一类是以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经济型植被的重建,可能致使环境进一步退化。因此,二者都没有可持续性。植被恢复和重建必须同时考虑生态学和经济学原则,必须同时考虑人类的经济发展的愿望和环境治理的现实,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52]。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 需要积极发展果业、药材、经济作物、经济林木、实行立体种植和生态经济系统要素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模式,以经济发展促流域治理。近些年来在赣南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实施的猪一沼一果工程等以及在闽北山区的“林果草牧沼菌”模式,利用果-草-牧、果-绿肥-土壤、果-豆科作物等模式,提高人工植物群落对资源的利用效能,提高群落及其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以草保土养地,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53][54]。

针对某些地区水土流失区树种结构单一、水土保持能力差的林分,有研究人员提出“复合型”植被重建的概念参考文献格式,“复合型”植被重建是指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改单一品种,营造“复合型”植被。红壤侵蚀区即存在林种结构单一、林地侵蚀严重、林地生态质量差等问题。只有重建“复合型”植被才能改变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地生态系统功能脆弱问题,营造树种结构复杂、多层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的林分[16]。从时间上而言,短期草本覆盖,发展到中期草、灌、乔“复合型”植被,最终达到顶级植被群落;从空间上而言,地表有地被物层、低有草本层、中有灌木层、高有乔木层;从植物品种上而言,有草、灌、乔;从水土保持而言,有保水、保土、保肥效益。重建“复合型”植被,在植被品种的配置上需强调深根与浅根的搭配,针叶与阔叶的搭配、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搭配以及喜阳与喜荫树种的搭配,在强度侵蚀区需采取以草促林、乔灌混交的措施,从而不同程度地增加物种数量,实现林分结构不断优化,使植物群落不断向顶级群落顺向演替。

“复合型”植被重建选择的品种应该是适应当地生长的品种,并注重造林品种的乡土化,合理配置,建立多层、复杂的群落结构。因此,重建可选择地带内的山茶科木荷(Schima superba)、金缕梅科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杨梅科杨梅(Myrica rubra)、壳斗科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rehd)、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e)、樟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兰科含笑(Michelia figo)和杜英科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为主的阔叶树种;灌木选择蝶形花科的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乡土品种。在营造水保林品种选择上确定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杨梅(Myrica rubr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为典型优势造林树种,是建立地带性顶极稳定群落的需要。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且结构具有可操作性,从结构入手进行人工植物群落设计,实现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片层、垂直结构和时空结构上的合理配置,达到群落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目的。从生态学理论上来说,一定的地理区域,在进行群落植被重建时应该适当借鉴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天然的顶级植被结构就是完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结构类型[24]。牛德奎等在前人水土流失治理基础上提出了植被群落重建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53]:

(1)群落演替原则,植物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取决于内部动力和外部干扰力程度和对比状况。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并着手研究植被退化规律及逆境群落中种群生态位特征,其目的均在于深入了解生物生态学恢复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优良的植物组合促进植被的迅速恢复。

(2)群落结构原则,表现为植被在垂直空间上的组合和空间上的配置, 前者着重于建群种与其它从属种的合理结合, 要求注重植物种之间的阴阳性、深浅根、疏密生、养分元素吸收等生态学特征上具有生态位的互补性参考文献格式,以减少竞争造成的不稳定性。

(3)植物地带性原则,在长期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下,使植物形成了一定的分布区,需要根据这一原则选择构建群落的物种。

(4)生物多样性原则,重视乡土种,避免入侵种,所选品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必须具备长期适应性,充分挖掘和发挥生物多样性潜力和优势,为群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原则,重建和恢复植被,是环境退化地区的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基础,因而对植被重建与恢复这样需要长时间的过程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6)群落稳定性原则,虽然草被植物对侵蚀劣地等环境的适应能力优于乔灌木,但自然界的植物群落很少由单一的种类构成,因此在植被群落重建与恢复过程中, 需要模拟群落的这些特征施加人工的促进措施,增加群落的稳定性[53]。

因此今后在植被群落重建和恢复的研究与实践中,要求深入了解主要土壤类型不同程度的侵蚀区以土壤水分、养分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规律,认识相对应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生态位关系,确立稳定植物群落的优化结构;揭示植物群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胁迫因素及控制方法,探求适应于不同土壤类型、侵蚀程度地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充分挖掘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筛选优良的乡土草灌木和林木,建立适合地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植被群落恢复和重建模式。

参考文献

[1]Y. Cao, Z.Y. Ouyang, H.Zheng, Z.G. Huang, X.K. Wang and H. Miao. Effects of forest plantations onrainfall redistribution and erosion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8, 19(3):321-330.

[2]莫江明,B. Sandra,彭少麟.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2,22(9):1407-1413.

[3]梁音,张斌,潘贤章.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22-27.

[4]谢锦升,杨玉盛.侵蚀红壤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2):48-51.

[5]马志阳,查轩.南方红壤区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生态恢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188-193.

[6]X.M. Guo, D.K. Niu, Y.Q. Liu.Techniques and benefits of restoring vegetation on the eroded red soil in Jiangxi[C]. Sio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2000:331-338.

[7]郭志民.退化马尾松群落恢复与重建途径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0,25(6) :1-3.

[8]覃天安,高道静,龙勇明.横县马尾松封山育林试验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3):14-17.

[9]郭晓敏,牛德奎,刘苑秋.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J].生态学报,2002,22(6):878-884.

[10]姚毅臣,李相玺,左长清.花岗岩侵蚀区人工植物群落水保功能评价及其结构优化[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4):62-68.

[11]陈志彪.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福州:福州师范大学,2005.

[12]谢锦升,陈光水,何宗明.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6) :24-27.

[13]H.W. Cooper. Some plant materialand improved techniques used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Great Plains[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0,12(4):52-55.

[14]杨洁,喻荣岗,王照艳.红壤侵蚀区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选择及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09,3:25-28.

[15]黄云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理及措施研究综述[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3): 14-18.

[16]彭绍云.浅谈南方红壤侵蚀区“复合型”植被的重建[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1(1):49-52.

[17]王昭艳,左长清,杨洁.第四纪红壤侵蚀区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选择与评价[J].草业科学,2008,25(5):87-91.

[18]马琦,王琦.几种草被植物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J].草业科学,2005,22(10):72-74.

[19]岳辉,曾河水.等高草灌带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与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1):31-33.

[20]岳辉.南方红壤侵蚀荒坡地种植Ⅱ系狼尾草栽培技术[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5:45-47.

[21]卢升銮,钟家有.香根草在红壤丘陵上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1997,9(4):50-55.

[22]陈凯,胡国谦.香根草红壤坡地水土保持的优良草篱植物[J].热带作物科技. 1993,(6):10-12.

[23]卢升銮,贺湘逸.香根草红壤丘陵的适应性及效益[J].中国水土保持,1994, (4) :18-20.

[24]郑科,郎南军,温绍龙.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2):73-75.

[25]王维明.闽东南坡地植被重建途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38-141.

[26]祁德才,刘克俭,吴克让.宁南山区引种粒籽苋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11(6):45-50.

[27]孔四新,段延恒心,李延福.冬凌草的人工栽培与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2,(6):30-35.

[28]程洪.香根草在我国的应用及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通报, 1998,18(3):77-81.

[29]贾爱卿,步兆鹤.龙须草水土保持效益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2,12(4):48-52.

[30]Y. Huang, D.S. Zou, Z.W. Feng, H.Huang and S.L. Wang. Effects of planting Eulaliopsis binata on soilquality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J].Soil Use andManagement,2004,20(2):150-155.

[31]吴瑞娟,金卫根.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75-676.

[32]陈宏荣,徐朋.公路边坡草地建植技术及其防治效果[J].农村生态环境, 1997,13(1):37-39.

[33]陈宏荣.侵蚀坡地草被快速恢复与控制水土流失技术[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 17(4):14-16.

[34]杨艳生.我国南方红壤流失区水土保持技术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1999, 6(2):117-120.

[35]王文华,熊元,孙锐锋.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468-9469.

[36]夏汉平,敖惠修,刘世忠.香根草—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J].生态科学,1997,16(1):75-81.

[37]邹战国.水力喷草技术在防治水土流失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 (4):51-55.

[38]张科利,细山田健三.人工防蚀生草膜保持及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4):20-24.

[39]杨玉盛,何宗明,邱仁辉.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4):490-494.

[40]王巧珍.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47-49.

[41]林开旺.闽西严重侵蚀紫色土不同治理措施群落生物量及能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3):20-24.

[42]刘春华.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林树种林分的生长效应[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3):47-50.

[43]林夏馨.福建长汀河口水土流失地区的径流试验及类芦的绿化效果分析[J].广州林业科技,2005,21(1):6-10.

[44]李德成,梁音,赵玉国.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8,12:54-56.

[45]廖宝生.强度水土流失区种植类芦后林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3):30-32.

[46]林夏馨.类芦利用技术及效益的探讨[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3) :67-70.

[47]郭晓敏,牛德奎.江西省红壤侵蚀劣地植被恢复技术及综合治理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8,5(2):108-112.

[48]徐小牛,李宏开,胡凤华.安徽马尾松混交林及其经营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1):62-67.

[49]黄炎河,卢程隆.侵蚀劣地果园套种绿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5(2):204-207.

[50]陈志彪,朱鹤健,肖海燕,林惠花.水土流失治理后的花岗岩侵蚀地植物群落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97-102.

[51]阮宏华,叶镜中,徐侠.镇江市金山湖湖滨带植物群落恢复的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07-110.

[52]程冬兵,蔡崇法,孙艳艳.植被恢复研究综述[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2):24-26.

[53]牛德奎,郭晓敏.红壤侵蚀区植被重建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1998,5(2):90-94.

[54]翁伯琦,应朝阳.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47-150.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阻控的生物措施_生态恢复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