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准则探讨
导读::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探索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在评述科学发展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科学发展的评价原则与内容、评价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准则,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指标体系
一、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以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正向我们走来,其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科学发展的实践,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区域科学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必须首先对各级各类区域进行科学发展评价,将科学发展研究从时空大尺度转向时空小尺度,从定性转向定量,从规范性转向实证性研究,提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反映趋势的定量法则[1]。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区域科学发展进行了评价,例如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等。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为追求指标的完备性,不断提出新指标指标体系,使指标种类增多、数目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筛选方法,大都依靠评价者的经验,故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存在指标信息覆盖不全和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诚然,对于区域科学发展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满足科学发展实践的要求[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其综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3]。一方面自然条件较好,生态系统多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强,自然资源优质丰富,可更新资源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十五”以来长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增长较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环境质量和物种多样性保持良好,但由于多种因素长期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起点不高,生态环境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现象依然存在,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科学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形势,揭示矛盾与症结,探索发展模式,探索推进思路,完全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以期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最大的成效、最典型的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与最成功的经验,以衡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为建设生态鄱阳湖提供实践经验和政策依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此,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准则是课题组首先要做的工作。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准则的建立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原则与内容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衡量区内生态经济发展运行的状况、实现的程度与实施的效果,在时间上反映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其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其规模;在层次上反映其功能和水平,主要有描述、评价、计算、解释、预警和建设等多方面的形式[4]。
1.评价原则
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拟遵循四原则:
原则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综合评价原则;
原则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原则三: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原则四: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而以静态评价为主的原则。
2.评价内容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科学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建设是区域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全面而科学的发展,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科学发展的相关理论[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经济、人文相互联结、互为一体的功能区[6],从其科学发展的内涵出发,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主要包括下面三个层次:
(1)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生态可持续性评价以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为目的,分析区域内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评价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并对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多种影响进行衡量。
(2)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评价。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不仅评定基准年区内经济增长数量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区内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状态、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分析计量。
(3)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社会发展可持续评价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经济发展中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关系、社会分配关系、文教卫生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借以分析经济发展中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模式选择
课题组试图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初步探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评价模式,即选择“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层面模式。“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层面评价模式是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和实际数据的可获性而设计建立的,共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人文)三个的系统层和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指标、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国民素质、科技水平、基本社会服务等八个主题层指标体系,其中部分主题层和指标层参考了环境经济学评价指标系的内容。
采用“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层面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的:
1.全面综合性。评价区域生态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极其复杂,不管偏颇哪一方面都难以衡量出客观水平,三层面能重点突出,且综合性好;
2.适宜性。该评价体系也是国内外目前通用的模式之一,比较适合对区域生态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测定;
3.数据可行性。限于研究手段、资料、经费和研究水平,评价只能采用现有统计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等发布的各种数据进行。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区域是一个大的复合系统,其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社会相互交织、互为作用的复杂系统,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在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那些最灵敏、最有代表性、最易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使之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完善性、独立性和针对性。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的基本思路
进行科学发展评价时,是根据区域科学发展特征确立评价指标,即根据科学发展评价的目标,设置的是描述区域不同发展特征,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7]。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的复杂性和建设的分阶段性(前期主要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如果建立单一指标或复合指标类型的指标体系,都不能从微观上督促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工作,因此课题组拟用系统方法建立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不过特别注重具体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对各主要事项的跟踪评价。在总的体系下,按生态区内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建立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恢复与保护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以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来分别描述自身的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然后每个子系统分别在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的下一层级构造具体的行为度量指标。
(2)指标的确定与筛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按照自然生态层面(包括资源和环境指标)、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选取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自然生态层面
自然生态层面的包括:
①自然生态状态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天然湿地面积;鄱阳湖水质指数;植被覆盖率或森林覆盖率;生物种类或标致性生物总量;区内耕地总面积;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与再生率之比;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与可持续性替代品开发速率之比,等。
②自然生态活力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增长率;水资源产出增长率;地均绿色GDP;城市单位建筑用地第二、第三产业产值;资源生产率,等。
③自然生态协调度。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退化土地恢复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污染物的可持续排放率与被回收、吸收或由环境无害处理速率之比,等。
2)经济层面
经济层面的包括:
①经济发展状态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绿色GDP;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比重;生态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等。
②经济发展活力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率;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公路里程数;年外商(区外)投资额;年对外(区外)贸易额;区内金融、资本市场筹融资增长率,等。
③经济发展协调度。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水耗;单位GDP污水、废气、废物排放量;人均生活用电量;教育资金投入增长率,等。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包括:
①社会发展状态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医疗资源;社会犯罪减少率或刑事案件发生率;人口结构,等。
②社会发展活力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平均受教育程度或人均教育资源;万人中具有高等学历人数;万人中科技人员人数;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
③社会发展协调度。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社会保障覆盖面;中等教育普及率或高等教育普及率;万人中环保工作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2.评价标准与方法的选择
(1)评价标准的选择
评价标准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目的。如果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变化状况,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发展的规划、管理服务,则可选择该区某一年的指标数据库作为评价标准;如果评价的目的是要建立不同区域科学发展的序列普,那么可选择某一时间断面不同区域相同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的目的,课题组拟选择某一年的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2)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其实质就是选择哪些计算方法来科学确定指标权重,因为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常常会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综合评价赋分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计算。课题组拟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在得出评价指标权重后,再进行指标量化。
3.综合评价模型与判定依据
(1)综合评价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多元的,既有经济目标,又有非经济目标;既有增长目标,又有结构优化目标;既有效率目标,又有公平目标[8]。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相互兼顾,但不可能任何时候都能兼得。为了使某一方面的目标处于最佳状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别的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拟采取分先后阶段实施的动态策略指标体系,使每一阶段某些发展指标处于最佳状态。以此为基础,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特点,建立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如构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判定依据
如果通过计算得到区内不同时期的评判值,若后期值大于前期值,则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建设得到增强,反之亦然;如果得到区内某一时期的评判值,如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仍可对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建设的进展状况做出评判。
三、结束语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生态环境质量好坏,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及国际声誉影响显著。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也是探索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9]。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仍存在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等诸多问题[10],而且其发展的起点仍然不高。如何从其发展的较低层次超越到较高层次,必须认真辩识并努力突破其发展的各种限制因素,我们觉得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11];
2.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3.突出重点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制约问题;
4.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
5.加强生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制建设;
6.努力强化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经济刺激机制;
7.不断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综上所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现状进行科学评价,找出不足,提供经验,促进江西和中部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建立上述的评价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参考文献:
[1]曾红颖等著.发展的刻度:中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4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