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固废处置 > 解决方案 > 正文

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

更新时间:2015-03-30 21:37 来源:论文网 作者: 阅读:1734 网友评论0

固体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有害物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一般工业、矿业等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形成环境污染,人畜粪便与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与繁殖场,形成病原体型污染。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途经一般有以下几种:

1)污染水体:不少国家把固体废物直接倾倒于河流、湖泊、海洋,甚至以海洋投弃作为一种处置方法。固体废物进入水体,不仅减少江湖面积,而且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与水资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

2)大气污染: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周围大气环境。粉煤灰、尾矿堆放场遇4级以上风力,可剥离1~41.5cm,灰尘飞扬高度达20~50m,在多风季节平均视程降低30~70%。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出大量有害气体。长期堆放的煤矸石中如含硫达1.5%即会自燃,达3%以上即会着火,散发大量的二氧化硫。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与臭味,恶化环境。

3)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埋处理,经雨水渗出液及沥滤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与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周围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周围机体内积蓄,危害食物链。各种固体废物露天堆存,经日晒、雨淋,有害成分向地下渗透而污染土壤。每堆放1万吨渣,需占地1亩多,受污染的土地面积往往大于堆渣占地的1~2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年堆渣达53亿吨,已占地84万亩(污染农田25万亩)。城市固体垃圾弃在城郊,使土壤碱度增高,重金属富集,过量施用后,会使土质与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4)影响环境卫生:目前我国不仅90%以上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而且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也混入普通粪便、垃圾之中,广泛传播肝炎、肠炎、痢疾以及各种蠕虫病(即寄生虫病)等等,成为环境的严重污染源。另外,我国的垃圾中大部分是炉灰与脏土,用于堆肥,不仅肥效不高,而且使土质板结,蔬菜作物减产。

5)处置不当: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矿物资源利用率仅50~60%,能源利用率仅30%,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又污染环境。另外,很多现有技术可以利用的废物未被利用,反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处置,造成很大的浪费。目前,有40%以上的钢渣、80%以上的粉煤灰与煤矸石消极堆弃。在目前,钢铁厂每堆存1吨钢渣,约3~5元。有些电厂贮存1吨粉煤灰,需建库投资4元,运输管理费6元,共10元。另外,粉煤灰输送到灰库,每吨约需10~30吨水,每吨工业用水约需1度电。总之,消极堆渣造成资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都是很惊人的。

6)有害固体废物泛滥:长期对有害固体废物未加严格管理与处置,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如50年代锦州铁合金厂露天堆放铬渣10多万吨,数年后发现污染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使该区域的1800眼井水不能饮用。全国已积存200多万吨铬渣,而且城镇几乎都有电镀厂排出大量铬污泥,这些铬渣,污泥遇水都会浸出剧毒性六价铬而污染环境。全国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一年约有5000吨砷、500吨镉与50吨汞流失到环境中。60年代,某矿冶炼厂排出的含砷烟尘,长期露天堆放,随雨水渗透、污染了井水,致使308人中毒,6人死亡。目前,很多工厂企业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尚未采取有力措施,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如果任由有害废弃物长期泛滥,数年或数十年后,我国的土壤与地下水将普遍受到污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