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文化在治水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它既是生命之源,又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源。
自古以来,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存,有水则兴,无水则亡。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命脉,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中华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中华民族治水智慧和治水精神的结晶,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到现实中的大禹治水,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利枢纽,无不闪耀着水文化的光辉。中华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它既来源于人们的治水实践,又超前于人们的治水实践,在治水实践中不断演进和升华,并对促进治水实践具有强大的反哺作用,以其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渗透力,辐射力、导向力、冲击力、创造力,引领、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它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是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及促进治水实践活动的灵魂和导航,也是事关水利事业成败和兴衰的命脉,水文化建设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水文化产业是水利发展的支柱产业,水兴则水文化兴,水文化兴则水利事业兴,水利事业兴则国兴、百业兴。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发展繁荣现代水文化,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是社会经济和水利事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大力增强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加速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需要;有利于转变治水观念,调整治水思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水利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治水,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有力措施;是促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在治水实践中具有凝聚、感召、教化、引导、协调、规范、激励、支撑等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水文化有利于转变治水观念,调整治水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
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的理生思考,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它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等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产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知,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征服自然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主宰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价值体系,片面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忽略或否定了水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过分索取,粗放经营,竭水而用,超量排污,破坏环境,加剧了人与水、人与环境的矛盾,使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水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大力加强水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为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各种水文化教育活动,使水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治水历史、经验、教训和辉煌成就,认清目前水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充分认识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熟悉掌握水利的法律法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水观和水利观,增强全社会的亲水、节水、爱水、保水意识和水危机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正确的水文化思想,养成良好水文化行为,形成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营造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转变用水、管水观念,调整治水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人文水利转变;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从末端治污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转变为引导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和控制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需求;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由“以人为中心”,人定胜天,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彻底冲破原始水利、传统水利对人们头脑的禁锢,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市场的观念,冲破传统落后的治水模式,坚持人水和谐发展的治水新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遵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自律式发展,坚持保护优先,科学配置,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管理权,使人人了解水利、认识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统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饮水、防洪、抗旱、用水、生态等问题,使水利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沿着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不断前进。
2、水文化可促进制度建设,推动依法治水和水利管理
文化环境对防汛抗旱、水资源环境、水土保持、水利建设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管理模式,水文化是促进人本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之魂,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和强大动力,只有把制度的“硬管理”和文化的“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文化乃制度之母,是整个水制度建设的基础土壤和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它是一种粘合剂和整合力,主要依靠自己的魅力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继而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而制度则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导向,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制度的形成与制定都会受文化的影响,制度要发挥作用,必须要符合文化或是文化的发展趋势,水法规、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与水文化不兼容,则很容易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同时,制度也会推动文化的演进,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会直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方式,也会间接地对人们的观念施加影响,人们通过遵循制度和程序来获得文化上的共识,如果没有制度作基础,无论在水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观念上的变革很难达成共识,制度形态的水文化可促进治水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因此,制度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水利管理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治水历史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制度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文明程度,治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解决水问题以至水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在强化水制度变迁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发展水文化,通过制度建设达到人水之间的博弈均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目前,我国存在的水多、水少、水浑和水脏四大水问题,尽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主要还是人的问题,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制度和观念的问题。现行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体制,不利于水资源环境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治理和保护,难以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大力发展现代的先进水文化,以水文化建设促进制度建设,深化水利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以制度建设推动各项管理工作,建立与水利发展相适应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和良性的水利发展机制,尽快制定《江河流域管理法》、《节约用水条例》、《抗旱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洪水干旱管理制度、以水权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以预防监督为主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等,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管体制和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制,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权威、高效、民主、协调的流域统一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和节水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全面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层层落实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目标,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引导经济发展量水而行,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以排污权为基础的水环境保护机制,强化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建立保护水资源、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统筹协调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指导水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装备水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利,大力提高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3、水文化有利于提高水利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水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潜在作用就是以人为本,培育和塑造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优秀水利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水利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先进水文化不仅起着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引导人、规范人行为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重新塑造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别是理想、品德、动机、兴趣等人文素质,是构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情趣的基本内涵,决定人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性的人文素质对人的发展、乃至一个单位、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水利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水利人的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水利职工队伍,是促进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我们要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人才兴水,科技兴水,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倡导和营造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的良好文化氛围,重视开发人的精神素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水利精神,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树立治水新理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推动学习型和谐单位建设,引导职工紧跟时代潮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精神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紧紧依靠职工,团结职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制定实施人才战略规划,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改善用人环境,大力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公开选拔、公平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拔任用机制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重视对职工进行教育、激励、培训、考核、任用、晋升和奖惩等,完善各类人才考评机制,改进考核方法,科学评价人才,为人才提供干事、创新、创业的舞台,使高、精、尖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大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高素质管理和经营人才群体,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面向基层及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群体,加强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大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