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渣污染阴霾笼罩“锰三角”
记者近日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由环保部牵头,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联合行动的“锰三角”(三省交界处因富含金属锰而得名)污染整治经过三年多的治理和巩固,目前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锰渣污染阴霾依旧笼罩着“锰三角”的青山绿水,依然需要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
位于秀山县溶溪镇的溶溪河畔,附近的一位居民正在河里洗菜。河水虽然是清澈的,但河床是黑的,原因是大量的锰渣沉积在河底。 |
实施污染整治后,重庆武陵锰业公司的厂区,原来生产中粉尘四处飞扬的场面已不复存在。 |
记者近日深入“锰三角”明察暗访,发现这一地带核心范围内的湖南花垣、重庆秀山、贵州松桃三县经过重拳整治后,所有电解锰企业都上了环保设备,能够对工业废水、废气和粉尘进行有效处理。但目前最大问题是对锰渣的处置还没有更好的办法,锰渣污染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巨量的锰渣堆积在渣库中并不断增加,长时间以后对于深部的渗透无法排查和消除。秀山县环保局局长聂启才介绍,目前仅堆存在秀山县自然环境中的锰渣量就有300多万吨,给环境造成极大压力,有效处置和利用锰渣是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他建议环保部把锰渣综合利用研发纳入国家科研项目,以缓解大量锰渣对“锰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其余污染都好治理,只有锰渣比较头疼。”花垣县规模最大的电解锰企业负责人刘爱平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们尝试过将锰渣变废为宝、科学利用,但始终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将锰渣制成建筑材料,但由于要分离其中所含的一些带有腐蚀性的元素,每吨要花费120至130元的费用,成本抬高之后产品就缺乏市场竞争力。再比如利用已经攻克的技术将锰渣制作成锰肥,但最大问题是锰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农民可能得不偿失。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废弃锰渣基本是露天堆放,一些上规模的企业筑坝拦截。位于秀山县天雄锰业公司正在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试验在锰渣库底部铺设防渗膜,以减少废渣中含锰废水向地下渗透。
二是残留河床底部的锰渣污染依然存在。
“锰三角”集中治污前,众多电解锰企业直接将锰渣连同废水就近排到河水中,整个河床被污染得黑乎乎的,看上去触目惊心。集中整治3年多之后,记者在这一地带依然看到水是黑乎乎的,当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说其实水已经很清澈了,就是因为河床被“染”黑了,所以水看上去也是黑的,记者经过仔细查看,确实发现水是清澈的。湖南花垣县环保局局长龙卫星说,平时水质尚好,但要是下暴雨发大水,沉淀在河底的锰渣就会被翻卷起来,检测的时候就会发现锰离子超标。花垣、秀山等县环保部门干部一致呼吁国家在实施拉动内需政策的时候,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锰三角”地带河床清淤,以更好地巩固整治成效。
三是巩固成效防止反弹压力不断增加。
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集中向记者反映:“锰三角”集中整治后,这里的企业在锰污染整治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环保成本比其他地区的高,国家要在全国电解锰企业全面执行“锰三角”地区的锰污染整治标准,让所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锰行业全国要统一政策,统一行业标准,不能说只对“锰三角”整治,其他地方就不要求;不能说“锰三角”不准新上电解锰项目,其他地方都能上。
一方面要求全国统一行业标准是合理的,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和企业负责人的这些情绪也反映出“锰三角”巩固治理成果的难度还相当大。“防止反弹的压力很大。”当地环保部门一些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每个企业都安装了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设备,但“锰三角”电解锰企业多而分散,环保意识不强,光靠企业自觉还做不到,而且就算安装了设备,企业偷排也非常容易。此外,也不排除受地方和部门利益驱使,企业与执法人员相互勾结造成执法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因此,在“锰三角”地区依然需要保持“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的高压态势,常抓不懈,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公众监督。严格控制这一流域内的环境容量,鼓励当地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多头并举发展地方经济,切莫吊死在锰资源这一棵树上。
四是电解锰生产先进工艺、污水和锰渣先进处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亟待加强。
“锰三角”一些企业起步于最原始、最粗放的小作坊生产。而这一地区锰污染整治属于事后的末端治理,环保设施先天基础不足,生产工艺和污水、废渣的处理技术水平较低,有待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近几年,中国环境科学院通过与“锰三角”地区企业的合作,就电解金属锰企业的生产工艺改造、污水处理、废渣综合利用进行专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这些研究开发能从根本上防治锰污染问题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现已着手在秀山县进行中试,基层干部建议国家加大对此项技术中试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